用“油发电”被忽视其实才是未来的关键选择,结构稳定用起来更安心,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领先的秘密就在这里

提到增程式汽车,我总是觉得它像个被忽略的小兄弟,但实际上,它正慢慢在行业里展现出不同的价值。你知道吗,这种技术从19世纪末就开始萌芽,那时候费迪南·保时捷就搞出个电油混合的原型车,基本就是现代增程的雏形。你是不是觉得那年代的技术也能用到现在?其实也是个奇怪的现实:当年的创新被各种环境和技术走向,压得闷闷不乐。

我有次跟销售聊起这个,他笑着说:那车开起来挺顺,就是感觉油和电的切换不太自然。——他的话让我一瞬间意识到,虽然增程一直被标签为过渡或次优,实际上它的靠谱程度或许比我们想象的都要高。你会不会觉得,像理想ONE这样的增程车,虽然被一些人骂伪电车,但用起来,线上线性平滑无顿挫,哪怕持续跑几百公里,也不用担心电不够,这其实满足了绝大部分人的实际需求。

用“油发电”被忽视其实才是未来的关键选择,结构稳定用起来更安心,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领先的秘密就在这里-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理想ONE车主的里程数据。平均续航能跑到650—70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估算中等),城市和高速切换,明显比纯电或插混折腾得少。其实这种单一发电机+电池的逻辑,难得简单明了。你到城市里堵车,低速纯电;高速一跑,发动机直接提供直驱效率。没有那种今天切换机器人换挡的顿挫感。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开车的手感,从配合到顺畅,一无所觉。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不是所有的增程车都能解决里程焦虑?可能吧,但前提是电池要大一些,油箱小一些。加一两个油箱,续航就能蹭蹭上800公里左右(这也只是估算,没细想过的猜测罢了),这种距离,真是天南地北都能跑。你有想过,长途旅行用纯电,很可能就得提前给车预约充电站?而增程不用考虑。只要带着油就行。不知道你有没有被堵在服务区等充电的经历?我倒觉得,印象中用油发电这个词,一直被看成低端或不纯的路线,但其实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就是省心。

用“油发电”被忽视其实才是未来的关键选择,结构稳定用起来更安心,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领先的秘密就在这里-有驾

你会想:那这玩意儿到底值不值得投入?我也不是说一定要全部放在一块,但你考虑考虑:这玩意稳定性,牢靠程度,绝不比玩高手操作的插混差。插混那些不断切换、调参数,久了就容易顿挫。你能感觉到吗?只讲平顺,增程就像个老实人——简单、规律、可靠。而且,技术难点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只要发动机负责发电,系统调校好,让油机和电池的配合像团队合作一样顺畅,实际体验就会丝滑。

说到这,我在想:外国市场上,那些能源稀缺的国家,增程就更有市场。欧洲贵得吓人,美国高速上桩站少得可怜,拉美、非洲很多地方,还在升级基础设施。你有想过为什么国内客户还能接受纯电和插混?其实就是靠环境+政策撑着—有国家补贴、低电价、充电桩遍布。而在国外,没这个托底的环境,增程车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它不靠环境好,不靠充电便利,靠的就是用油的时刻依然可以用电,省心。你知道吗?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国外一些品牌乐于推增程车的原因——它们不想被环境束缚住。

用“油发电”被忽视其实才是未来的关键选择,结构稳定用起来更安心,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领先的秘密就在这里-有驾

我觉得这个技术还有个没怎么提的优点:专业一点,增程器(发电机)不用很大,小一点就够了。这样的设计,让车内空间更宽敞,乘坐体验更舒适。你说,能带一家人长途穿越无人区,几百公里不用担心没电或断电吧?我还真遇到过朋友,说她的增程车,开着开着,对途中的油站已经无感了——就像乡间小道上,不怕突然没油了。

这中间我得更正个观点:增程车不一定是没有技术,很多厂商如果真有技术,早就用纯电做大电池,发展速度会快得多。增程的套路其实是个折中方案,有点没办法的意思,但细细想来,这折中反倒在某些场景里表现得比全纯更稳。为什么?因为你不用花心思在系统切换上,只用油来发电,静静开车。

用“油发电”被忽视其实才是未来的关键选择,结构稳定用起来更安心,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领先的秘密就在这里-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然就跑偏了。)

我也在思考:你有没有觉得,这其实是一种逆向思维?很多人一听油发电、就觉得技术落后,偏偏在实际中,这个落后反而变成最实用。你说,别人评头论足,能不能考虑用户体验?真正的赢家不一定是技术最炫,而是用着最舒服的。

用“油发电”被忽视其实才是未来的关键选择,结构稳定用起来更安心,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领先的秘密就在这里-有驾

想问问你:你原本对增程的偏见,是不是源自技术不纯粹这点?还是觉得跟油车太像难以接受?很多人都没怎么真正开过增程车,只是在网上看到伪电车油车改装就贴标签。你有没有试过自己坐上真正的增程车,感受到那份平滑与安心?我觉得,这也是汽车圈最大的启示——别总用标签去判断一件事,体验一回,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也许,那被忽视的小兄弟,才是未来最值得关注的那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