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的EO羿欧一出来,朋友圈里就炸了锅。拥有不到2百万的预售价,很多人都在讨论:这车值不值?其实我自己开了两天,心里还真没底。说实话,关于它的智能配置和续航,我倒觉得挺有意思,但还要结合真实体验聊一聊。
先说续航。官方标称续航400公里左右,听起来挺亮。实际开下来,结合我一个朋友的驾驶惯,大概还差点意思。城市堵车多,空调开着,续航其实也打折扣。按照我体感,能跑300公里很多时候算不错了。嗯,这就涉及到实际续航和标称续航的区别——其实还是那句老话,里程数别太,特别是电动车,跟油车不一样。油车加满油可以跑几百公里,电车就看你用的灯、空调是否开太久,还有道路状况。
记得我印象中,买新能源车的朋友大多会特别关心充电便利性。EO羿欧在这方面好像不算特别突出,充电桩配套比起特斯拉私家的快充,还是少点。别的品牌比如比亚迪或蔚来的充电网络,比起普通的家用桩,发力更大。你可能会质疑:那我家楼下的小区,确实都没有直插的充电口。对,可这也是大多数城市用户的困境,我也见过不少车主专门跑到高速附近找快充,把车倒腾出去充。现实就是这样,要不是偶尔心血来潮,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充电的事让我心烦。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人性,我身边有人专门为了续航,开电动车都不敢超速,怕电量耗得快。可问题是,省电又能省到哪儿?不可能全部开20公里/h,除非你准备披挂上阵。我猜,很多人其实还是会终极奋斗到30-40公里/h那样的水平,减少空调用量,甚至装个节能模式。这也让我想到,智能配置能帮到什么。从配置上看,这车的自动辅助驾驶还可以,但一直到我试驾,没觉得特别流畅。偶尔会出现操作卡顿,或者自动泊车不听话,这其实挺贴合我日常用车的场景——科技越先进,越容易出错。
(小跑题一下)说起研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造一台车跟弄个复杂的电子设备一样,背后那堆代码和调试员肝的血泪!我朋友在零部件供应工厂待过,他跟我讲:你说这个车,像是半个手机,一堆芯片拼到一块,有时候还要靠软件的升级包解决硬件不兼容的问题。供应链博弈挺复杂。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供应商为了压价格,拼命压缩材料厚度,结果影响了车身隔音。开在路上,座椅传来异响,我心想,这次供应链又出错了吧。
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虚高?其实也得看车型定位。毕竟,这车的价格比同级别开始低点,配置还算丰富,能满足普通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对比同价位的日系车,比如雅阁或者卡罗拉,真的不用太心碎。它们的发动机成熟,可靠耐用,保值率可能高点;但缺点是,空间上没有EO羿欧那么宽阔。我还记得前几天,一个朋友试驾了一下,感觉车包的还挺大,坐下去,空间感不错。他又补充一句:起步略微迟钝,这点比燃油车要差点意思。这事我琢磨,两天后还在想:电动车的加速是不是就一定比燃油快?没那么大差别,体感上更多的是瞬时扭矩的表现和变速箱的反应。
(想跳转一下,突然想到刚才我翻了个相册,看到自己去年夏天在某车展拍的照片——那会儿,厂家宣传智能科技的给人感觉像是未来。现在用下来,却发现,有些智能配置还在试验线,偶尔会出错。其实我真不嫌弃它的智能,但问题是,车子里这些AI助手跟个迷路的孩子一样,不够成熟。)
聊到这里,我也在思考,未来这车还能有多大变化?真正的自动驾驶,像学科里说的阶梯式提升,从辅助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那个距离还远?我大概估算,短期内还得10年左右,才能在大部分城市道路真正普及。回到EO羿欧身上,不知道是不是懒得折腾,厂商在智能配置上就偷个懒,用虚拟车机系统拼凑个未来感。
想问问你:觉得一个车的实用性值多少钱?是不是用心买个有意思的配置比起续航、空间,来得更实际?我看着这个价位段的车,心里其实挺矛盾的。还有个细节我一直没说——你会不会觉得,车厂在影像、体验上越来越会做了?还是说,真正耐用、省钱的才是硬核?
(这段先按下不表。)这车是给谁买?我想,是送给那些还没准备全身心投入新能源的普通用户吧。买它,可能就希望一天跑跑城里,偶尔浪一浪,不用太担心后续太复杂。就像我朋友说的:就是图个心安,别太折腾。我有点自嘲,这样想,也许挺合理——毕竟,汽车,还是我们生活中最真诚的一部分,不是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