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二手车市场的那些价格,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前两天我去逛了个二手车市场,想着找辆代步车,结果咋回事,简直坑我没商量。比如说,看到一辆 2018 年的宝来,5 万公里,车贩子开价 4.5 万块。我心里嘀咕:这车新低配都不过 7 万了,开了5年才便宜两万?折旧这么慢?这不合理啊。我当场跟车贩子掰扯:哥,这价格怎么算的?你这贬值一年才 5 千?
他一脸自信地拍了拍引擎盖,说这车精品车况,原漆不动,发动机变速箱没问题,自己开着跟新车似的。我心里乐了乐,绕着车敲了敲车门,结果听见里面空响,轮胎磨平还裂开了,哥,这胎你没换,我买了得再花千把块换胎啊,我说。他尴尬了一下,立马表示给我便宜五百,够你换个新胎了。我也懒得再和他耗,转身去旁边看别的车。
顺便说句,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里面有这辆车的轮胎特写,磨损明显,胎侧裂纹不小。跟他说安卓版车况简直割韭菜。这事儿有点大,我继续看,瞄上了旁边一辆 2019 年朗逸,6 万公里,卖 5.2 万块。新车低配优惠下来才 8 万左右,四年车还能卖 5 万多?我心想,这明摆着溢价挂了。这车卖得这么贵到底有啥道理?
我拿出手机查了下,网上同款车价格普遍在 3.8 万左右,还包过户。车贩子瞧我手机屏幕,嫌弃地撇嘴:网上的不要信,都是事故泡水的,有啥好。我一看副驾座椅侧面皮都掉了,海绵都露出来,内饰还划着痕,这车也叫爱惜?说得好听。旁边一个大叔凑过来:别说,你也觉得贵?我昨天还跟那家伙砍价,喊价 4.5 万,我说 3.5 能不能?车贩一个劲儿说我不懂车。
大叔指了指不远处一辆 2017 年轩逸,这车去年追尾事故,他卖 4.8 万,你问事故事儿,车贩子直接怼:‘你那是造谣’。我说这算啥事儿!这时旁边年轻小伙和另一个车贩吵起来了:昨天说 3.5 万,今天怎么冒出 3.8 来了?耍我呢!车贩回应得云里雾里,刚查了保养记录,保养好得加钱。小伙砰地一声走人,骂了句胡扯。这画面不禁让我怀疑,二手车市场这行情,到底是咋养成的?
中途我想换个思路——供应链的活啊,咱们研发时天天跟各地零件打法过招,质量参差不齐,这车况咋就靠谱呢?这有点像厨房烧饭,你拿了隔夜饭翻热,虽然还是饭,但口感和营养就大打折扣。二手车市场堆积的车,不就是各种隔夜饭吗?卖点包装的花里胡哨,真相却是毛病多着呢。
但我前面说得有点绝对——也不是所有车贩子都这么忽悠,我猜(估算)至少三成车贩还是讲诚信的,只是量少声音被淹没了。毕竟做生意总得有点良心基线吧。说不定这也是市场乱象长期不改的原因,有人说没得赚了,但其实利润空间不小,我粗算了一笔,比如一辆车贬值幅度按 4 年 50%,车贩卖出价高于真实价值 1-2 万都不难。这利润,有点像餐馆里点的外卖,表面看起来便宜,其实中间隔着无数加价和服务费。
回过头,还有辆 2016 年捷达,8 万公里,车贩喊价 3.8 万,我心算估计这车真实值也就 2.5 万左右。另一辆 2020 年国产 SUV,新车才 6 万多,开三年卖 4 万,说国产车保值率高,我听得气不打一处来,这不就是坑买家吗?同行朋友曾说:国产车保值,但也不是没贬值啊,这逻辑让人无语。
市场里更滑稽的是,有个车贩子看我动了真买心,递了根烟,兄弟,要买我给你找辆性价比高的科鲁兹,4.2 万,能谈。我凑上去问有没有事故、泡水,回答就模糊:有可能有小刮蹭,没大问题。让我看保养和出险记录,他说车主没给,不好说。我当时心里就凉了,这猫腻一目了然,别来骗我。
那天逛了差不多半天,我注意市场里买家寥寥,车贩多聚在阴凉处光聊打牌,每隔会有个买家来,没聊几分钟走了。旁边一个车贩抱怨说:这月才卖一辆车,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另一个叹气:网上报价太乱,啥价都有,买家觉得咱贵,其实也没赚多少呢。
说白了,价格体系乱且高,车贩们还得靠精品车况个人一手等词儿来包装卖点,结果车卖不出去。让我想起以前在供应链那会儿做协调,就像是给一堆乱七八糟的零件找合适的接头,每出个成品都得反复磨合,车市这套逻辑跟烧饭一样,材料差了,味道就不行。
回家路上,我在二手车 APP 上约了个个人卖家,看了辆 2019 年宝来,4 万公里,保养记录齐全,没事故,3.2 万还包过户。这车开着挺顺畅,价格也合理,让我当即签了合同。签完合,我才感慨,要是市场的车贩子都能这么实在,别再虚标价格,别老卖概念,或许车子不会卖那么难。
你说说,这套路这么多,买家真要怎么挑?是靠感觉?还是靠更多专业知识?毕竟大家都想不吃亏,但二手车市场的风气,究竟该怎么玩才公平点?这事儿,我还有点琢磨不透。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