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琢磨一件事,就是任何一个新东西出来,总会伴随着一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民间智慧”。
我姥爷当年第一次见到微波炉,就坚信那玩意儿加热的饭菜会把人的五脏六腑“烤坏”,宁可用铁锅慢慢热,也不碰那个“魔盒”。
后来他用得比谁都勤,主要功能是复炸油条。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拉长时间轴看,这几乎是每一次技术变革的“标准配置”。
一百多年前汽车刚出来的时候,主流的论调是马车才是永远的神。
当时的“专家”们一本正经地论证,超过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人类的血液会从七窍喷涌而出;还有人担心汽车排出的废气会让庄稼颗粒无收,母鸡不下蛋。
现在回头看,这些说法跟今天我们听到的某些关于新能源车的奇谈怪论,简直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所以,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那些谣言本身有多离谱,而在于我们得算另一本账:为什么总有人愿意信,甚至主动去传播?
这里面有三本账要算,算清楚了,很多事就通了。
第一本,是“情绪账”。这是最重要的一本。
承认并接受一个颠覆性的新事物,对很多人来说,情感上是亏损的。
你开了一辈子油车,对发动机的轰鸣、变速箱的顿挫、加油站的味道都习以为常,甚至产生了感情。
突然之间,一个“浓眉大眼”的电车跳出来说,你那套东西过时了,未来是我们的。
这对一个人的经验、习惯、甚至身份认同都是一种冲击。
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声音告诉你:“别怕,那玩意儿不靠谱,电池过几年就得换,辐射还致癌,用的电都是劣质的”,你会不会觉得心里舒坦多了?
当然会。
这相当于给你现有的生活方式和决策,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合理化解释。
相信这些谣言,获得的是一种“情绪价值”,一种“我没选错”的心理安慰。
这跟智商高低没太大关系,纯粹是人性中的损失厌恶和路径依赖在起作用。
你让一个炒股的老股民去接受AI量化交易,他大概率也会跟你聊一堆“盘感”和“情绪”的重要性,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为自己的舒适区,找一个坚固的掩体。
第二本,是“认知账”。
这个账算的是学习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差额。
汽车这个东西,一百多年下来,基本原理已经被掰扯得明明白白了。
一个普通人,哪怕不懂,也知道发动机、变速箱、机油这些基本概念。
但你现在跟他聊三元锂、磷酸铁锂、碳化硅、高压平台……这就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知识储备。
知识的真空,就是谣言最好的培养皿。
因为理解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衰减曲线,需要付出学习成本,而接受一个“八年必须换”的简单结论,成本为零。
因为搞懂电磁辐射的安全阈值和非电离辐射的本质很费劲,而相信“坐在一大块电池上肯定有害”这个直觉式的判断,则毫不费力。
所以你看,很多谣言的传播路径,本质上是一种认知上的“降维打击”。
它用一个极其简单、粗暴、符合直觉的结论,去替代一个复杂、多维、反直觉的科学事实。
这笔认知账,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省钱”的那一边,也就是选择不动脑子。
毕竟,日常生活已经够累了,谁还有心思去啃一本《电化学原理》呢?
第三本,是“利益账”。
这本账就更现实了。
任何一次产业变革,都会动到旧势力的蛋糕。
从马车到汽车的转型,伤害了马夫、马车制造商、马饲料供应商的利益。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的转型,也同样在重塑一条长达百年的产业链。
加油站、传统4S店的维修保养体系、发动机变速箱的供应商、甚至一些依赖燃油车生态的自媒体,他们的商业模式都建立在旧的技术范式之上。
当新范式来临时,最直接、成本最低的抵抗方式,就是从舆论上解构新事物的合法性。
我不是说所有负面信息都是刻意为之的商业攻击,但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舆论场是一片净土。
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可以被制造、包装和分发。
制造焦虑、放大个案、传播恐惧,往往是一门回报率极高的生意。
这笔账,是藏在水面之下的,但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水面上我们能看到的一切。
所以捋下来看,新能源车领域的种种怪论,把它简单归结为“反智”或者“学历低”,其实是把问题看浅了。
它更像一个社会学现象,是新旧技术、新旧习惯、新旧利益交替时,必然会产生的应激反应。
就像身体移植了一个新器官,总会有一段排异期。
对我个人而言,面对这些信息,心态上就是多一份平常心。
一方面,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开放,不被那些情绪化的、简单粗暴的结论绑架。
另一方面,也理解那些质疑和恐惧背后的深层人性。
毕竟,我姥爷对微波炉的恐惧,和他后来用它炸油条的熟练,中间只隔着一次“真香”的体验。
技术的普及,最终靠的不是辩论,而是时间和无可辩驳的日常体验。
在这场变革的洪流里,我们都是亲历者。
与其忙着嘲笑谁,不如多花点时间,算清自己的那几本账。
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