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第二周销量速递:零跑小米问界稳坐第一梯队,理想小鹏被新品牌压制传统车企纷纷布局未来
这周早上坐地铁时,听到两个年轻人聊天:你看那一堆堵车的美国大SUV,真不懂,谁还开这些。我心里就想,这场面变化快,新能源车真把传统车给冲得有点晕头转向。
我大概记得,零跑上周卖了一万三千辆,算下来,平均每辆车大概花了个七八个小时的工时,从供应链到整车,整个流程都变得像拼积木:零件都得换供应商,怎么保证装配效率还优质?我身边朋友开零跑C11,说的最多的还是便宜实用,挺稳,把颜值拉到这个价位里,基本没得挑。估算一下,十万到十五万这个区间的车,配置该有的基本都够用,外观也比比亚迪更成熟点,感觉更扎实一点。
其实我一直觉得,消费者买车其实还挺直觉的——亮点是(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说的那个硬气到底是配置还是体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外观这块零跑用稳重中带点跑格、厚重感描述得挺到位,但你也得体会到,买车更多还是靠感觉。至于问界,本来我挺看好这个牌的,毕竟那个华为操作系统在车里用着真顺手,不比以前那种笃定老掉牙的中控界面差。问题是销量突然冲到第三名,也是大出意料,毕竟华为也不是专业造车出身的。
这人们常说,车子除了性能和价格,最讲究的其实还是‘用着爽不爽’。你觉得新品牌挺多的,真能撑到明年?我还在想,是不是很多人只是被新鲜感冲昏头了?例如,理想和小鹏的销量明显被压制,感觉像是在过渡期被新牌子挤压。
我刚才翻了个相册,看到一张图,是蔚来去年满场熙熙攘攘的样子,现在看这种下车就像走向新世界的场面,变得稀稀拉拉,明显冷清了不少。销售说,最近一线城市的展厅基本看车的人少了。我一直觉得,汽车市场不像手机,人们买车不是为了更新换代那么快,尤其新能源车,用户的心理变得复杂起来。
你们其实会不会好奇,一个车厂的供应链能撑多久?我估算,别说零跑,像理想这样,核心零件的库存也能养够两三个月,但要是供货链一出问题,马上就得排队补货。像是锂电池,不能随便找任何一家,技术更新快,价格还跳水,谁能保证供应链不出问题?去年我听一个修理工讲,他们那边的电池供应商,把保修期内的电芯都跑到二级市场用回收的资源,没细想过,但我想,传统的抠门策略恐怕也在新能源领域里更衣了。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新品牌都还没形成稳定的产业链闭环,他们真的能撑到明年?还是说,这只是个泡沫,一碰到供应链紧张,就跟爆米花一样,瞬间炸开?
我心里又有点疑惑:这一轮市场拼的是技术还是市场认知?光有硬件不够吧。你觉得,华为靠软件赋能起到多大作用?我猜,或许在某些细分市场,比如智能驾驶或者车机系统上,华为的优势能帮他们带来点硬核一点的差异化,但在整个量产方面,还得靠造车企业的整体配合。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一直在琢磨,新能源车的百公里成本到底是多少?我大致算一下,电费,燃料替代,维护……大概在0.5元到1元之间吧(体感估算),比起传统燃油车,省不少,但要撑长远,靠的是‘规模化’和‘技术升级’,而非只看价格。
一个细节场景:我有个朋友,开的是一辆小鹏P7,每次一起出门,他都说:其实我也不懂,最主要是用着顺手,跟手机似的。——这个顺手,其实说白了,就像手机用久了,屏幕反应快,系统不卡顿,他就愿意坚持。
这让我反思,用车体验到底有多大关系?买车跟买手机一样,也在追求用起来像自然的延伸。但多数人还是照片里面觉得好看,实际开起来就有点摸不着头脑——这是不是个问题?新品牌吸引人的点,除了外观,更在于行得稳——就像买手机一样,不一定每个人都懂技术,但用得顺手和没烦恼很关键。
你的感觉是,车企在设计上是不是还在用儿童画的线条做视觉错觉?嗯,或者说,他们的研发像极了这种我画个轮廓,交给工厂填色的流程——你会不会觉得,其实很多看似先进的配置,都像在拼装,没有根基?毕竟,供应链的变数,不比刷新屏幕容易。
我还在想:传统品牌拼命布局可会不会认为未来一片光明其实是个误区?每次听某些高管说我们要转型,我就想,谁能保证,明天的拼多多不比今天的拼硬件还简单?或者说,市场变化得比想象中快多了。
(这段先停一停)其实我还挺希望,最后能在路上发现那些新车,慢慢变成熟,变有用。毕竟,最实际的答案还在路上等我去看。你问我,你会不会换车?嗯,说不定下一次见到特别顺眼的车,还是会一时冲动。
所以,未来的新能源市场,是一场耐力赛还是短跑?我想,那场比赛,真正决定成败的,可能还是车主的心情和购买惯吧——就像那天公交车上,遇到个老大爷,他边摇着扇子边说:这车好看吧,配得上我这老骨头。是不是,这才是最扎心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