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车辆都配备了保养提示功能,一旦汽车行驶里程达标。
车辆的行车电脑就会在仪表盘上发出机油更换的提醒。
下面这张图,就是家人驾驶我的车时遇到的提示界面。
她随即咨询了4S店,工作人员告知5000公里就需更换机油,让她尽快到店处理。
还向她详细罗列了不及时更换机油可能引发的各类问题。
但回到家后,她又询问了在另一家4S店从事售后保养工作的邻居,在说明具体用车情况后。
邻居却表示:“你这种情况不用着急,开到一万甚至一万两千公里再换都没问题”。
而我平时也常跟她强调:“咱们家车用的都是高品质全合成机油,行驶满1万公里就去换机油,别拖延”。
这一下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说法,让她彻底摸不着头脑。
全合成机油到底能否开到12000公里再更换?会不会对发动机造成损伤?
其实,无论我给出“能”或“不能”的答案,都未必能让你完全信服。
所以今天,小李就结合自己的实际用车体验,以及相关权威数据,深入剖析机油更换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前提条件,让你成为自己爱车的“保养达人”。
内容实用性较强,一次可能记不住,建议点赞收藏,等到爱车需要换机油时拿出来反复查看,避免因换错机油蒙受损失。
全合成机油的理论寿命远超预期
对于优质全合成机油而言,行驶12000公里其实轻而易举,甚至开到2万公里也并非不可能。
我过去很热衷于自驾游,也喜欢观看一些自驾出国旅行的博主视频。
在知名旅游博主麦小兜和钱贝的视频中,我就看到过他们在国外的车辆保养经历。
说实话,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保养时提到的换油周期问题。
他们在国外了解到的保养周期,和国内截然不同。
在国外,车辆普遍行驶3万公里才更换一次机油。
我不知道这个3万公里是否特指特定车型搭配特定机油才能达到,但我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兰乔科尔多瓦的。
一家汽车维修服务中心的官网,看到了如下相关信息。
使用合成机油的发动机,可适当延长换油间隔。
许多德国汽车制造商明确建议,每7500至10000英里更换一次机油。
需要注意的是,英里和我们日常所说的公里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1万英里大约相当于1.6万公里。
根据美国石油学会(API)的SP标准以及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C5/C6标准。
现代全合成机油的设计使用寿命通常在15000-25000公里(或1年)。
国际一线机油品牌,比如美孚1号、壳牌超凡喜力等。
其产品技术手册中明确标注,在理想行驶工况下,换油周期可达到15000-20000英里(约24000-32000公里)。
我列举这些数据,只是想告诉新手朋友们一个事实:“优质全合成机油的更换周期远不止2万公里”。
因此,从理论和技术层面来看,“12000公里”其实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值。
为何国内修车师傅普遍建议10000公里更换?
核心原因在于路况和驾驶习惯的差异。
事实上,大家都清楚,国内的路况和国外存在明显不同。
国内人口密集、车辆众多,堵车现象十分严重。
美国国土面积约983.4万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统计数据,汽车保有量仅为2.82亿辆。
而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截至2023年底,国内统计数据显示,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35亿辆!
这个数字到今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几乎是美国的两倍。
美国道路拥堵情况较少,所以他们的换油周期可以设置得很长,这是合理的。
但在国内拥堵严重的情况下,机油的更换周期就必须相应调整。
我曾在多篇文章中向大家解释过,为何堵车时需要缩短机油更换周期。
堵车时车辆往往走走停停。
车辆没有移动,但怠速状态下,机油的使用寿命依然在消耗。
这就好比,人吃饱饭后躺着不动,难道就不会饿了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拥堵路况下,车辆行驶10000公里,发动机可能需要运转300-400个小时。
而在不堵车或跑高速的情况下,可能仅需150-200个小时就能完成同样里程。
机油的寿命与发动机的工作小时数直接相关,即便车辆静止,只要发动机处于怠速运转状态,机油寿命就会持续缩短。
因此,在国内这种拥堵频发的用车环境中,即便是全合成机油,也无法像国外那样使用两三万公里。
修车师傅建议1万公里更换,并非他们自行决定,而是转述了汽车厂家的官方建议。
所以,如果你的用车环境拥堵严重,可能不到1万公里就需要更换机油。
如果是普通路况,行驶1万公里更换完全没问题。
像我这样常走国道、基本不堵车,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甚至很少遇到红绿灯的情况,行驶12000公里再更换也是可行的。
机油等级差异:全合成也分“优劣”
路况只是影响换油周期的因素之一,即便同为全合成机油,品质也存在明显分级。
等级越高的机油,使用寿命越长,对应的更换周期也就越长。
这就像买手机,会分为标准版、PRO版和PROMAX版。
不同版本在性能、工艺和价格上都存在差异。
目前市面上的合成机油,虽然名称相同。
但根据基础油的类别不同,质量也有所区别。
真正的优质全合成机油,其基础油必然是第四类(PAO)或第五类(酯类)。
这类机油的抗氧化性和抗衰减能力,远优于以第三类基础油(GTL)加工而成的“全合成”机油。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个修车学徒,每次我去保养车辆都是他负责换机油。
有一次我告诉他,这次换的机油花了580元,他一脸难以置信,觉得我可能被商家坑了。
他偷偷跟我说,他买的全合成机油才280元。
后来我了解到,虽然都叫合成机油,但其中的门道大不相同。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
机油瓶身上最关键的指标,就是我用圆圈标注的那串字母。
其中APISP代表机油的质量等级,直接决定了机油的性能好坏。
其实以前性能最优的机油是APISN级别,SP级别是后来推出的升级版本。
相比于“全合成”这三个字,SP等级更能体现机油的品质。
而SAE代表机油的粘度等级,与API属于完全不同的标准体系。
SAE是美国工程师协会制定的标准,查看时主要关注后面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标号”。
机油的粘稠度,就由这串“标号”决定。
目前0W-20是粘度最低的机油,多用于注重燃油经济性的车型。
比如现在很多日系、美系、韩系车,都推荐使用这个标号的机油。
因此,如果你使用的是SN级别以下的机油,且用车环境较差。
那么行驶8000公里就应该更换。
如果使用的是SP级别的全合成机油,即便用车环境不佳,撑到1万至1.2万公里再更换也没问题。
发动机类型:自吸与涡轮增压的区别
最后一个影响机油更换周期的因素,是发动机的动力类型。
通俗来讲,就是你的车是自然吸气发动机,还是涡轮增压发动机。
如果是自然吸气发动机,其工作工况相对温和,机油的使用寿命会更长。
如果是涡轮增压发动机,情况就会复杂一些。
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涡轮工作时,在特定条件下会达到高温烧红的状态。
而涡轮的润滑和降温,都依赖于机油。
因此,机油的寿命会缩短得更快。
在相同条件下,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换油周期,要比同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缩短10%-15%。
如何判断自己的车能否开到12000公里再换机油?
方法很简单,首先看你使用的机油是SP级别,还是SN级别及以下。
请记住,无论你购买的机油价格多少,在国内的用车环境下。
能够支撑行驶1.2万公里的,只有正规的SP级别机油。
其次,结合自己的用车环境判断。
你的日常行驶是否以高速、国道为主?是否很少进行短途行驶?有没有暴力驾驶的习惯?
以我自己为例,平时主要走国道和短途高速。
我开车比较温和,所以通常会在行驶超过1万公里后,才考虑更换机油。
有时候超过1万公里后,若经济上不方便,我会适当拖延一段时间再去更换。
这样一来,行驶里程就会达到1.1万甚至1.2万公里,但这种拖延不能成为常态,偶尔一次没问题。
不过,暴力驾驶的情况除外。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开我的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暴力驾驶。
在市区短短三个红绿灯的路程里,他竟然踩了七八次5000甚至6000转的高转速起步。
说实话,说不心疼发动机是假的。
在市区起步时车速本就提不起来,却把油门踩到底,这种驾驶习惯下,行驶7000公里就更换机油都不为过!
其实我不太推荐大家用试纸检测机油是否需要更换,但很多新手确实不清楚自己的机油还能不能用。
所以这个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更重要的是,要遵循汽车保养手册上的规定。
因为厂家是根据自家发动机的特性,给出的最保守、最稳妥的保养方案。
总结
作为一名有十几年驾龄的车主,我真心希望大家不要在车辆保养上贪图便宜。
今年315期间,我特意看了315晚会。
结果在广东的315晚会上发现,假机油的问题比我想象中更为严重。
如果不是我第一辆车因为保养不到位,导致发动机损坏报废,我可能永远不会走上汽车博主这条路。
说实话,对于行驶路况良好、使用正品高端机油的车主来说,“12000公里”的换油周期是完全可行的。
但对于部分车主而言,建议他们使用高端机油,反而会被认为是在“忽悠”他们。
他们偏偏要图便宜,选择劣质机油。
因此,车辆能否行驶到1.2万公里再换机油,我觉得更多取决于你是否愿意在保养上投入足够的成本。
大家能明白小李的意思吗?
如果觉得我分享的内容有用,别忘了点赞并转发给身边有车的朋友,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谢谢大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