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晚,智己LS6的新款终于亮相。那天我坐在车展厅里,望着这台中大型SUV,心里暗暗琢磨:它还能有什么特别的突破?而且,价格还挺有杀伤力,19.79万元起的增程版。
车门一开,座舱的变化就特别明显。比起老款,现在少了那三个大屏幕,整个布局更清爽。中控改成了2D的液晶屏,配个物理按键,操作感觉扎实。副驾那边多了个15.6英寸的3K大屏,无聊时还能点个电影。这到底算不算豪华?我算是有点迷糊了,但操作便利估算比老款好20%左右。
跟我聊天的人是个销售,随口说:现在豪华越来越难定义了,咱们的车既不是纯科技派,也不是卷帘门的奢华感。其实我心里也在想:这车到底要塑造什么样的豪华?是不是只要科技配置再多点,就算高端?我猜,别的品牌也是在拼科技+配置,难不成谁会真就赢在豪华感上?这段先按下不表。
切到动力和续航,新一代智己LS6搭的恒星超级增程技术,听起来像个未来科幻消息。这个由上汽和宁德研发的黄金组合,拆开说,就是一台带66kWh的超级电池和1.5T增程机。估算下来,纯电续航能达到450公里(这段估计不够精确——样本还少),总续航超过1500公里。这意味着,跑长途跟无忧一样。很多人都在关心,这车能不能跑得远快补能,毕竟换电站不普遍,充电便利度是痛点。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片,车内的那个冰箱打开着还在放饮料,心想:这设计真贴近日常。其实我一直觉得,豪华不一定非得奢装,更多时侯还是实用。对比同价的车,比如比亚迪唐DM或蔚来ES8,差别主要体现在细节处理。比亚迪的双屏拼接技术更强调视觉效果,但在操作便利上,智己可能更直观一些。栗子:坐过蔚来的车,那个中控屏好多东西卡顿,操作复杂。而智己的物理按键让我觉得用得更快,也更靠谱。
不过——我得换个角度看:新一代智己LS6的智能化到底是不是厚,还是虚。其中全国无图NOA听起来技术厉害,但实际用起来是不是比普通导航、自动泊车还复杂?比如我,在城市里开,遇到复杂路口经常卡壳,真能做到无人驾驶吗?我实在没那么大把握。过度依赖AI的辅助,难免会出现情况失控的可能。
还有个疑问:520线激光雷达,平时开车要么在高速公路上,都挺单调的。这个激光雷达值钱吗?我觉得比不过日常使用的摄像头,其实各家都在比拼辅助等级。比哑巴麻将还复杂,还得靠算法掰扯。我有点玄思:是不是有点技术炫技嫌疑?毕竟用心打磨的技术,未必一定能带来实际的安全提升。
你可能会问:那这车开起来的感受值不值这个价?我猜,成本应该在每辆车上多花个5-8万元,才有那么多黑科技。从供应链的角度讲,国产电池、芯片的价格逐步下降,但芯片的稳定性还在迷糊区域——我猜测,520线激光雷达,极可能是个噱头,或者未来模块。
我曾经听过个维修工说:这个车的虚拟底盘挺有意思,就像你开车时,后轮好像还在给你打招呼。实际操控起来,尤其在湿滑路面,是不是比传统底盘更灵敏?我没细想过,但感觉可能对驾驶乐趣会有偏差,因为太多电子辅助,反倒削弱了驾驶的操控感。
再想想,那超级右排副驾座——可以折叠,挺方便。平时我都喜欢把副驾折起来,当个小书房,或者搞个小睡。是不是我平时喜欢自由一点的设计?这个座椅的多功能折叠,算不算豪华刻意拼凑出来的亮点?我估计,设计师在想,它可以换成什么样的配置还挺多,比如小冰箱或者折叠桌。
我也在琢磨,智己这个豪华品牌的定位到底是啥?用科技和创新圈粉,还是偏艺术感?毕竟,消费者的豪华感不仅仅是配置堆得多,还得看体验。你说,这车里那块大屏幕是不是会让我觉得科技感爆棚,但用久了会不会觉得疲惫?这也是个问题。
完善一下我刚才的思路:我曾经觉得,自动驾驶辅助越多,反而越疑神疑鬼。总有个声音在我脑袋里响:我到底相信这个系统能帮我解放多少?但核心还是,车的安全感,得稳字当头。
这技科技和实际体验,像极了我小时候用的自动唱片机,表面光鲜,操作复杂,唱出来的歌却不一定都好听。是不是所有的黑科技都能转化成用车的幸福感?我开始怀疑,技术越多,用户是不是越容易迷失在繁琐中?
临场小算一下,假设每年的使用成本(油、充电、保养)差不多在1.2-1.5万元之间,新能源车型略低点,但能节省下来显然不少。买车的钱,谁都不想花得冤枉。
这么多细节堆在一起,我其实更关心:你会不会觉得,这车的豪华其实就是科技堆出来的泡沫?还是,有望带来真正未来出行那样的舒适?开车久了,最重要不是那些炫彩大屏,而是平坦的路、顺手的操作,还有那份安全感。说到这,我突然卡壳——这车里面的智能到底体现在哪一块,就是能为我省事吗?还是只是炫耀?
我还真在想:什么时候,我们终于会把豪华归结到用得爽这事儿上?还是,还要再等几代人,才能真正理解科技+服务的那个理想感。
这车,真的是走向未来的一步吗,还是又走错了方向?留下的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要一辆什么样的车,才能满足对豪华的真正定义?这细微差别,冰山一角,比如那块冰箱的温度调节,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反映出我们对生活品质到底在乎到什么程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