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资产负债率,这事儿最近甚嚣尘上。时不时有人跳出来咋呼,哎哟喂,哪家车企的负债率又破了天际啦!一副世界末日般的架势。可稍作忖量,这事儿委实有那么悚然吗?
先按捺住盖棺定论的冲动。咱寻常百姓置办家业,都晓得要按揭,为啥?图的就是能借力银行的钱,去撬动更大的价值。车企亦如是,造车那可是个貔貅般的吞金兽,没点债务傍身,哪来的腾挪空间和鸿图大展?
然则,债务这玩意儿,宛如一柄双刃剑,驾驭得当则扶摇直上,稍有不慎便会马失前蹄。那究竟负债率几何才算适宜呢?
你看,网上那些“智识之士”动辄拿资产负债率说事,仿佛一旦超出某个阈值,企业就要呜呼哀哉。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要紧的关窍:债务的质地。这就好比,你欠银庄的钱,那可是要支付利息的,压力山大;但若你欠的是老爹的,那可能就是“白嫖”的银子,压力能同日而语吗?
于车企而言,负债率高低仅是冰山一角,更需审视其是否具备足够的盈利能力来覆盖这些债务。正如你月入三千,却背负着百万房贷,定然夜不能寐;但若你月入三万,背负三百万房贷,或许就觉得小菜一碟。
拿国内与海外的头部车企来做个比对,便能窥见些许端倪。乍看之下,某些海外车企的牌子如雷贯耳,销量也斐然,但实际上,他们的负债压力可能远胜于咱们国内的车企。
举个栗子,比亚迪与通用汽车,皆是全球销量数一数二的翘楚,资产负债率也都在75%上下。可细细剖析,通用的营收纵然比比亚迪高出不少(毕竟单车售价更高嘛),然而它每年单单利息支出,都快赶上比亚迪的有息负债总额了。这压力,可想而知。
这背后缘由,着实盘根错节。一方面,国内车企近年来高歌猛进,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攫取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咱们国家的供应链优势,也为国内车企摊薄了不少成本。
更为关键的是,某些海外车企,历史遗留问题过于沉重。过去几十年,他们仰仗燃油车赚得钵满盆满,如今转型新能源,既要直面技术上的挑战,还要应对组织架构与企业文化的变革,难度可想而知。正所谓,尾大不掉。
是以,考量车企的资产负债率,不能仅凭数字说话,更要洞悉其背后的真相。要审视其盈利能力,要评估其技术实力,要研判其发展潜力。恰如择偶,不能只看皮相,更要考察人品和潜力,不是么?
当然,反过来说,负债率也并非越低越好。试想一下,倘若一家企业毫无负债,那也说明它可能过于保守,不敢涉险,不敢扩张,从而错失了诸多发展机遇。在商海中,适度的负债,宛如给企业装上了一台“涡轮增压器”,能助其跑得更快。
这么讲吧,债务好比佐料,少了寡淡无味,多了则会齁得难受。关键在于拿捏好那个“度”。于车企而言,这个“度”取决于其具体情形,取决于其所处的行业生态,取决于其对未来的预判。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车企资产负债率高企归咎于经营不善时,是否疏忽了车企所处的行业属性与发展阶段?毕竟,这是一个需要巨额前期投入的重资产行业,高负债率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
因此,今后再看到车企的资产负债率数据,切莫妄下断语,人云亦云。多咀嚼,多揣摩,保持独立之思考。盖因,现如今,忽悠你的人委实太多了,能仰仗的,唯有自己的丘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