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在供应链上,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权。说这话的,是法国汽车制造商斯特兰蒂斯集团的CEO,声音里透着一股子凉气。这已经不是什么商业机密了,几乎成了欧洲工业界心照不宣的现实。这种无力感,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每一个依赖全球供应链的工厂车间里。
这次把这层窗户纸彻底捅破的,是荷兰人。他们似乎觉得,可以对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动点手脚。要知道,安世早在几年前就通过正常的商业并购,大部分股权,乃至全部股权,都归了中国企业。这白纸黑字的商业契约,到了荷兰政府眼里,好像成了一张可以随时撕毁的废纸。
他们的算盘很简单,用政府干预的手段,直接把这家企业收归国有。这种操作,要是放在几十年前,或许还真能唬住一些人。可惜,时代变了。
中国的反应,可以说完全在一些人的意料之外,又在另一些人的情理之中。11月4日,中国商务部一纸声明,话说得非常重,直接点明,全球汽车供应链中断的烂摊子,荷兰方面得负全责。声明里没有愤怒的咆哮,却字字千钧。潜台词再明白不过了:规矩是我订的,你想掀桌子,就得先问问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后果。
这番表态,在西方媒体圈里炸开了锅。英国路透社马上就跟进报道,说这会让全球车企对供应链的担忧雪上加霜。他们说的没错,担忧的情绪确实在蔓延,就像病毒一样。斯特兰蒂斯的那位CEO,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几乎是哀叹着说出了那句自主性为零的话。他心里清楚,今天可以是安世半导体,明天就可能是某个关键的稀土原料,主动权,从来就不在他们手里。
这事儿微妙的地方在于,欧洲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欧盟委员会那边急着出来打圆场,说什么双方已经达成了初步共识,避免了最坏的结果。这话听着就像是在安抚哭闹的孩子。但问题是,真正让孩子哭闹的,正是家里的大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欧洲的车企跑来找中国诉苦,其实找错了地方。挑事的是荷兰,那么该去敲打荷兰的,也应该是那些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欧盟成员国。法国、德国的汽车工业,哪一个敢说自己能跟中国彻底脱钩?现在荷兰为了自己那点小心思,把整个欧洲的汽车产业都架在火上烤,德法这些大佬们如果还不出手摁住这个愣头青,那可就真成了笑话。
这种拉偏架式的劝说,中方显然是不吃的。过去跟美国人在贸易谈判桌上几轮交锋,中方的立场早就磨练出来了。连美国人最后都得回到谈判桌上好好说话,实力还稍逊一筹的欧洲,凭什么觉得可以用一些小动作来占便宜?
说白了,这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总觉得可以用非市场的手段来解决自己市场竞争力的不足。总觉得可以用政治手段来弥补自己技术升级的缓慢。总觉得可以像几百年前一样,用强权来掠夺别人的资产。但他们忘了,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想在中国身上玩这套,多半会撞得头破血流。
最讽刺的是,当中国的反制措施一出,让他们感觉到疼了,一些欧洲政客和媒体就开始大声喊屈,说什么经济胁迫。这种倒打一耙的本事,着实让人佩服。自己动手抢劫,被失主一脚踹开,反而抱怨失主踹得太用力,这已经不是要不要脸面的问题了,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虚伪。
全球化的供应链,就像一张精密复杂的网。中国在这张网里,占据了太多关键的节点。这并不是谁刻意设计的结果,而是几十年市场经济、全球分工下的自然选择。现在,有人想强行把这张网撕开一个口子,结果只能是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寒意。而那个第一个动手撕网的人,往往会被这张网反弹的力量,伤得最重。
所以,欧洲那些汽车制造商的焦虑,是真的。他们的供应链现在就像一根悬在头顶的钢丝,风一大,就摇摇欲坠。而风,恰恰是他们自己阵营里的人吹起来的。这场闹剧最终会如何收场?或许只有当疼痛感足够真切,当工厂的停产通知单多到压不住的时候,有些人才能真正明白,这个世界,早就不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了。不知道那时,他们还能不能找到后悔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