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汽车行业的屏幕越做越大,内饰设计的隐私性反而变得越不值钱。尤其是一些还没正式上市,甚至还在调试阶段的车型,偷拍泄露简直像城市里的偷菜一样普遍。
真有意思。有一次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个同行转发某家供应链老板发的图片,好像是一台全新问界M9的车头,角度极其隐私。旁边还配了个文字:先人一步。 当时我就暗想——这股偷偷摸摸的劲头,已经成了行业潜规则吗?这次法院判那人25万的事,说到底还是提醒了不少人:不管幕后有多复杂,泄露的后果都不轻。这故事终于把偷拍这事升华成法律问题了,原本只是偷偷看,变成一笔不小的罚款。
其实我对这种偷拍也有点复杂感受。你说,人家厂区门口,工程师或设计师偶尔歪歪嘴,用手机偷拍下点设计方案,是不是也算粉丝的表达?反正我估算,那个偷拍者,手里至少有几百张图片(样本少,估算完毕),其中不乏一些比较完整的内饰细节。理论上,设计师应该有心理准备,毕竟这不是个秘密信息吧?但你同时也知道,行业内部的秘密不像我们朋友圈聊天那么简单,泄漏出去对方的设计是会引发大问题的。
讲真,那些厂商的供应链就像精密的巧克力工厂。每一块巧克力,从配料到模具都得经过严格保密。你偷吃一块,没准一秒钟全都被揭穿了。问界M9的信息就像那块巧克力,谁要偷偷咬一口,嗯,可能会提前知道它的味道,但你也会因此失去期待感,对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关于问界M9的内饰图片——那是在某次工程交流会的现场拍的,角度极刁钻。突然想到:这些泄密行为就像暴漏内裤的人,不光会让行业内的人笑话,还可能引发一波指责潮。究竟,是不是未来设计界最怕的,不是偷工减料,而是这个偷拍风潮带来的信息泄露?我自己其实挺喜欢看这些内部图的,但用法律的角度讲的确不合规。
一些疑问就像缝隙里的光:这事儿还能有多大影响?目前问界M9还没上市,提前曝光会不会让竞品提前布局?消费者提前知道一些细节,难免对新鲜感打折,就像吃到蛋糕之前,蛋糕早就被尝了个遍。那这样会不会反而伤到企业的市场预期?
再法院判那男子25万罚款,算贵吗?在行业内部,是不是给了一个明示:不冷静就是惩罚?我猜,他可能只是觉得:我粉他,拍两张照片分享分享。现实告诉他这也要交学费。一位朋友曾经说,一个问题吃饭的时间成本远比罚款更贵。设计泄露,能带来什么?可能就是一段小红点的黑料传遍朋友圈——不值当。
这让我想到:早期的车企对秘密的保护其实挺大。像汉兰达还是奥迪的某款SUV,厂方都强调核心秘密,不泄露。我在想,行业里其实也会有内部泄密的恶意出口。不是每个人都存着见不得人的心思,但信息泄露后果太严重。就像我们在餐厅偷偷夹菜,一旦被抓包,还要被老板骂一顿。
当时我还在想,那个偷拍的粉丝口中说:我是真车粉。听起来像是爱车到骨子里,但其实往往忽略了法律底线。你说我只是喜欢看车,那也要考虑:偷拍车内,属于侵入隐私。不由得笑一句:这年头,粉丝有什么用?除非你是真的热爱(且不违法),否则就跟偷摸没啥两样。
临场小计算:这次罚款25万,换算成小时工资,差不多相当于一周的收入。可能车粉们觉得很重,但实际放到企业预算,真的算巨款吗?其实某些新车的研发——尤其是内饰的研发——一次投入就几百万,泄露了,可能让整个设计调转方向。比方说,问界M9的坐垫色调,泄出去后,厂家可能得重新调色,甚至换模具。成本绝对不只罚款这点钱。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也没细想过,要是把泄露变成盈利,比如把照片卖给行业网站,或者闹出点大新闻,这罚款恐怕还得乘以个几倍。你觉得,设计师或者拍照者会不会考虑反正还能赚点小钱?
有个细节我忽然想到旁边朋友说的:厂区门口那次偷拍的男子,身上穿着工作制服,明显不是普通路人。也就是说,他对厂区的熟悉度很高,对厂区盯梢也不陌生。是不是行业里有人愿意帮忙暗中提供资料?又或者,这才是最不可控的黑暗点:内部线人带来的泄露。
也不知道,问界M9买到手后,车内那块屏幕会不会也成热点。我听别人说:只要设计够特别,拍几张图片,远距离也能分析出用的什么芯片、LED灯的布置。这就像是用放大镜看字迹,细节越多,破解的难度反而越低。你说,奔驰、奥迪能不能因此担心被破解设计蓝图?又或者,早早就有黑市在掏空这些秘密。
好了,所谓的设计机密,不过是城市的藏匿宝藏。有人喜欢偷偷摸摸地取宝,有人则觉得出于好奇。但这个故事告诉我:法律会站出来抛砖,引起思考——信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到底,车粉们图个啥?是在追求真相,还是只是想做一只偷偷摸摸的猎手?
这听起来有点荒谬,但细想,还真有人把打开车门的动作当成追踪了。未来是不是连开车都得小心翼翼?车的秘密被封存得越来越严,还是说,真正的秘密一直藏在信任里?也许下一次我会更注意身边那位偷偷拍照的人,他是不是也在暗中搜索着另一个世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