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这新势力一发财报,我这朋友圈就跟过年似的,一半在开香槟,一半在摇脑袋。
你看这回,蔚来、小鹏、理想第四季度的交付指引都出来了。
小鹏和蔚来都挺猛的,奔着十二三万辆去了。
然后……你再看理想,十万到十一万辆。
嘿,最低的那个。
光看这个数字,确实有点让人心里犯嘀咕,对吧?
感觉像是三个人赛跑,跑着跑着,之前一直领跑的那个突然说“我歇会儿”。
好多人就开始分析了,说是不是订单不行了?是不是 L 系列卖不动了?是不是市场饱和了?
各种猜测都来了,搞得人心惶惶的。
但说真的,咱们做产品、看市场的,最怕的就是这种“看图说话”,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这就像你看到学霸这次月考才考了班级第五,就断言他要跌出清北线了。
可你没去问问,是不是人家这次考试的时候,大部分精力都在准备另一场更重要的竞赛呢?
这个交付指引数字,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需求预测,它更像是一个……怎么说呢,一个“后厨出餐能力”的预告。
你品品。
你家楼下那家特别火的烧烤店,每天晚上都排大队。
老板跟你说:“兄弟,明天我最多只能卖 1000 串。”
你会觉得是他家烧烤不好吃,没人买了吗?
不,你第一反应肯定是:“老板,你家是签子不够用了,还是烤炉就那么大?”
对,问题出在供应端,而不是需求端。
理想现在面临的,可能就是这种“卖得太好”的烦恼。
据一些消息说啊,他们现在手头的订单早就爆了,但工厂的产能已经拉到极限了。
很多人只关心跑得多快,却忘了看油箱还剩多少油。
车子不是点一下鼠标就能从屏幕里跳出来的东西。
它需要产线、需要工人、需要零部件,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潜在的瓶颈。
尤其是,他们那个新的 MEGA 车型不是快要上了嘛。
上新车型,往往意味着产线要改造、要调试。
这就像你家电脑,一边开着大型游戏,一边还要在后台安装一个巨大的新软件,电脑能不卡一下吗?
所以,那个看似“落后”的交付指引,翻译过来可能是:”各位,订单太多了,新车间还在倒腾,我们真的只能先造出这么多车了,多一辆都没有了。“
这就不是个坏消息,反而像是在秀肌肉,只不过姿势比较谦虚。
你看,把视角稍微一换,整个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咱们不能总盯着那个最终的数字,得往前回溯,看看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数字的产生。
增长的极限,往往不是市场的冷漠,而是自身的瓶颈。
这个道理,放在哪儿都一样。
你做个 App,用户量暴增,结果服务器崩了,这是用户不爱你吗?不,是你没准备好迎接这么多的爱。
你开个网店,双十一爆单了,结果仓库发不出货,快递堆积如山,这是大家不想买你东西吗?不,是你的后勤没跟上。
理想现在的情况,大概率就是卡在了“仓库发货”这个环节。
他们的常州工厂据说已经是 24 小时连轴转了,就差把机器跑出火星子了。
为了给 MEGA 腾地方,还得对现有产线进行调整。
你想想,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给出一个相对保守的预期,是不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做法?
总比吹个大牛,说能交 15 万辆,结果到时候完不成,被用户骂个狗血喷头要好吧。
做产品和做企业,最怕的就是预期管理失控。
所以啊,看到一个数据,别急着下结论。
尤其是这种看起来有点“反常”的数据。
多问一句为什么,往深了挖一挖,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短期的数据波动,就像开车遇到红绿灯,是节奏,不是终点。
真正要看的,是这家公司解决瓶颈的能力,以及为了长期发展,愿意在短期做出多大投入。
暂时放慢脚步,是为了把路修得更宽,好让以后跑得更快。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个数字焦虑了,那只是故事的开头,不是结局。
你觉得,对于一个高速增长的公司来说,这种主动或被动放慢脚步的“增长瓶颈”,究竟是好事还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呢?评论区聊聊呗?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