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小米造车不再打性价比了,传统车企反而自称比小米有性价比?买小米是为了性价比?

提到小米,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还是 “性价比之王”—— 当年靠千元机击穿行业暴利,让普通人用低价买到好手机,这标签几乎刻进了小米的基因里。可自从小米造了车,这事儿就变了:SU7 起售价 21.59 万,顶配版直奔 30 万以上,别说 “性价比”,连 “便宜” 的边都挨不上;反观吉利、长安、长城这些传统车企,最近反倒频繁喊出 “比小米更具性价比”,甚至直接拿自家车型和 SU7 对标定价。

这事儿看着矛盾,其实扒透了行业逻辑就懂了:不是小米忘了本,也不是传统车企突然 “良心”,而是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玩法,早就和手机不一样了。

为啥小米造车不再打性价比了,传统车企反而自称比小米有性价比?买小米是为了性价比?-有驾

先搞懂:小米为啥主动丢掉 “性价比” 标签?

小米不是不想打性价比,而是在汽车赛道上,“性价比” 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 或者说,走了就活不下去。

首先,汽车是 “重资产游戏”,性价比 = 赚不到钱,长期造车玩不起。手机的研发成本、生产线投入相对可控,哪怕一台手机赚 100 块,靠千万级销量也能撑起利润;但汽车不一样,光一个底盘调校、三电系统研发,投入就是几十亿起步,生产线建设更是百亿级的 “烧钱”。如果小米还像做手机那样,定个 “成本价” 卖车,先不说研发成本收不回来,连工厂的折旧、供应链的压款都扛不住。SU7 上市初期,雷军就直言 “汽车业务前 3 年要投 100 亿”,这钱得靠有利润空间的产品赚回来,而非低价走量。

为啥小米造车不再打性价比了,传统车企反而自称比小米有性价比?买小米是为了性价比?-有驾

其次,小米要的是 “品牌升级”,不是做 “平民代步车”。手机时代,小米靠性价比打开市场,但也一度被贴上 “低端” 标签,后来花了好几年才靠高端机翻身;到了汽车赛道,用户对 “价格” 的敏感度,远不如对 “品牌力”“安全性”“智能体验” 的信任度。如果小米一上来就做 10 万级低价车,不仅会把自己钉死在 “廉价汽车” 的定位里,还会和比亚迪、五菱这些早已占据中端市场的玩家正面硬刚 —— 毫无优势可言。反倒是像 SU7 这样,瞄准 20-30 万中高端市场,用 “超长续航”“智能驾驶”“MIUI 车机生态” 打差异化,既能避开红海竞争,又能靠技术感拉高品牌调性,为后续车型铺路。

为啥小米造车不再打性价比了,传统车企反而自称比小米有性价比?买小米是为了性价比?-有驾

最后,现在的 “性价比” 已经不是 “低价”,而是 “价值感”。用户买 20 万以上的车,不会只看 “多少钱”,而是看 “这个钱能买到什么”。SU7 的续航能到 700 公里以上,支持 800V 快充,智能驾驶能做到城市 NOA,这些配置放在同级别里,对比特斯拉 Model 3、小鹏 P7,其实是 “同配置更低价”—— 但小米没喊 “性价比”,而是喊 “高端产品大众化”,本质是换了个说法:我不是卖便宜货,是让你花中端钱,买到高端配置。

再看传统车企:为啥突然抢着喊 “比小米有性价比”?

传统车企喊 “性价比”,也不是突然 “良心发现”,而是转型期的 “生存策略”—— 再不抢市场,就真没机会了。

第一,传统车企有 “供应链红利”,成本控制比小米强太多。吉利、长安做了几十年汽车,早就有成熟的零部件供应链、自建的生产基地,甚至连轮胎、座椅这些配件都有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能把采购成本压到最低;而小米是 “新玩家”,SU7 的供应链需要重新搭建,很多核心部件(比如电池、芯片)还得依赖外部采购,成本自然比传统车企高。就像吉利银河 E8,同样搭载 800V 平台,起售价才 12.88 万,比 SU7 便宜近 10 万 —— 不是吉利赚得少,是它的供应链能支撑更低的定价。

为啥小米造车不再打性价比了,传统车企反而自称比小米有性价比?买小米是为了性价比?-有驾

第二,传统车企在 “新能源转型焦虑”,需要靠 “性价比” 抢流量。过去几年,特斯拉、比亚迪、新势力们把新能源市场的热度拉满,传统车企如果再按部就班做燃油车,只会被淘汰。但转型新能源,用户不认怎么办?“性价比” 就是最直接的破局点。比如长安深蓝 SL03,起售价 14.59 万,续航超 700 公里,直接对标 SU7 的入门配置,却便宜近 7 万;长城欧拉好猫,定价 12-15 万,主打女性用户,宣传时直接说 “花小米一半的钱,买到差不多的智能体验”。这些操作本质是 “借小米的热度,打自己的市场”—— 用更低的价格吸引对 “性价比” 敏感的用户,快速抢占新能源市场份额。

第三,传统车企的 “性价比”,还带着 “信任背书”。对很多用户来说,“造车” 是个技术活,传统车企做了几十年,在底盘、安全、品控上有积累,用户会觉得 “长安造的车,哪怕便宜,也比小米这种新玩家靠谱”。这种 “信任 + 低价” 的组合,让传统车企的 “性价比” 比新势力更有说服力。就像有用户在论坛里说:“SU7 是好,但我不敢当小白鼠;长安深蓝虽然配置少点,但至少车企靠谱,价格还便宜,更放心。”

为啥小米造车不再打性价比了,传统车企反而自称比小米有性价比?买小米是为了性价比?-有驾

最后说句实在话:“性价比” 的争论,本质是市场分层

其实不管小米不打性价比,还是传统车企抢着喊性价比,本质都是 “各吃各的饭”—— 新能源市场早就不是 “谁便宜谁赢” 的时代了。

小米要的是 “中高端智能汽车生态”,靠 SU7 打开品牌,后续再推出更亲民的车型,把手机、智能家居、汽车的生态打通,靠 “生态赚钱”,而不是靠单台车的性价比;传统车企要的是 “快速完成新能源转型”,靠供应链优势做低价车,先把市场份额抢到手,再慢慢升级技术。

为啥小米造车不再打性价比了,传统车企反而自称比小米有性价比?买小米是为了性价比?-有驾

对我们消费者来说,这反倒是件好事 —— 想买高端智能车,有 SU7 这样的选择;想买便宜靠谱的车,有吉利、长安的车型可选。至于 “性价比” 到底是谁的标签,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买到适合自己的车。

未来的汽车市场,不会再有人纠结 “谁更便宜”,而是会比 “谁的技术更好”“谁的体验更优”。毕竟,汽车是要开好几年的大件,没人会只因为 “便宜” 就买单 —— 这才是行业真正成熟的样子。

#图文带货训练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