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开始关注这个事,是因为去年我在某个二手车市场遇到一台秦Pro,车况不错,价格也还行,结果销售拿出一堆参数来炫耀:百公里油耗不到4升,续航宽松到1200公里,还调侃我:你这车能跑两年都不用担心。当时我心里就琢磨,像这种价格,合资的油槽还要更大点,豪华配置还能再多点,但缺点就是续航差点,尤其在北方,冬天一冻,续航直接掉一半。
但这次直播间热度破百万,那场场面我觉得特别有意思。BYD推出来的价格,直逼15万区间,秦L DM-i才9.28万,宋Pro DM-i也就不到10万,别说合资的紧凑SUV了,连紧凑房轿车都得边缘化。评论区有人夸真良心,有人说把价格都扔出锅了,我其实明白,老车主看到这些,请愿新闻都能热泪盈眶。毕竟,价格一调,不用再看合资车型的价格行情,直接怼到他们的舒适区,差别马上被放大。
我跟朋友聊天时,他还问我:这价格能坐得住多久?我没想过太多,但觉得这是个猛洗牌的开始。你看,从研发到供应链,整个流程正像做饭一样,原料得有,厨艺得精。现在车企不再只是拼配置和品牌,甚至在成本压榨的最后一环——供货端,已经变得更像是在企图翻倍效率。你不看看那些车身用的钢,77.5%的高强钢,虽然料贵点,但用料凑合,这加速了成本的控制。节省了材料,又通过厂家整合,把利润变大。
说到供应链,真不能低估。这不,一个朋友做零配件的他私下说:某些零部件用料变了,不再像以前一块金属,可能是一块复合材料,便宜不少。这很快就会反映到整车成本上。但你供应链越短越极端,问题也越多。你以为车企只是在抠成本?更多是在减少层级、提高效率,给顾客带来更实在的价格,但同时也可能牺牲掉一点点呵护。谁都在试图找一个平衡点。
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国产品牌特别是比亚迪的动作最值得关注。他们一边大幅拉低价格,一边用技术说话,续航、动力、智能,拼的是硬实力。我一直在想,价格战和技术冲突是两个极端。是不是有人会说:价格削到极致,品质难免缩水?但思想上我得更正这点,毕竟比亚迪把红利越攒越多,从技术到成本都做到较优。
合资品牌也不是吃素的。北京现代推出了EO羿欧,它基于E-GMP平台,配骁龙8295处理器、7个气囊、77.5%的高强钢,还加了BOSE音响,价格仅11.98万。这让不少熟悉这圈子的人都感受到这次合资也动真格。他们渐渐意识到,拼价格已经不够了,配置也得拼。
难题来了。价格战打到这种程度,后果会是什么?我觉得,消费者眼下免不了感觉便宜了不少,但未来会不会出现服务缩水?像我认识的那些4S店员工私下吐槽的:装配工艺说实话,流程变得超级快,可能工人都在追求‘快点完事’的感觉。我也在琢磨,那些站在价格战前线的车型,长远看有没有内卷的陷阱。
这个时候,觉得库存和服务质量会成为新的争夺点。你别怪我总喜欢猜测,我猜未来1-2年,服务会比价格更重要。售后、技术支持、用车感受,这些在价格战中被边缘化的脸面或许会成为品牌的护城河。没细想过,这会不会带来服务缩水或者质量内卷的后遗症?老实说,有点担心。
现在的车价,油耗和续航数据,几乎成为消费者的硬指标。你从一线调研到用户朋友圈,零油耗和续航能力几乎成了买车—的第一考量,不然买新车这件事都难下决心。尤其对一些刚需者,他们只想买能跑能安全的车。中国市场的用户其实对配置的忍耐度很低,但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
对比同级别车,价格差别几百块,配置和用料就不同。知名的合资车比如大众 ——相对耐用,但内里一看就知道用料偏差,豪华感其实靠调味品堆砌。国产车去年在质量上追着跑,现在竟然用价格逆袭了,还带上一堤河堤的大力度,让人压力山大。
这场战,而且从某种角度看,是全产业链的升级大考。研发不用再追高端配置,供应链变得比以前更短更快。但你知道我最担心的事项?那就是过度压榨背后,可能埋藏的隐患——就像你压苹果时,皮会裂开。
未来会变成怎样?我不知道。也许全部打价格战的车企,最后都在拼长远规划和客户体验。究竟谁能熬得住?谁能不被内卷折磨到耗尽?我反正挺迷糊的,有点像在幻想一个没有价格战的但又知道短期内不太可能。
你又是怎么看的?服务和质量会变成新战场吗?还是说,市场还能维持现在这种弹性?又想,这种价格大战会不会促使一些企业内鬼似的偷工减料?嗯,反正我愿意继续关注——而不是站在一边骂垃圾车。毕竟,真正的冲突点还远着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