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爱车的前机舱盖,映入眼帘的不是复杂的发动机管线,而是一个方正、宽敞、甚至带点设计感的储物空间——这就是如今新能源汽车上越来越常见的“前备箱”。它不再仅仅是顶级跑车的专属,正悄然成为主流新能源车型的“新宠”。从装下日常杂物、充当临时座椅,到网友分享的“养鱼”妙用(展现生活智慧),这个位于车头的新空间,为何突然被车企们如此重视?其背后,折射的远不止一个储物格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于工程集成、用户体验与创新思维的精彩角逐。
空间释放:纯电平台赋予的先天优势
前备箱并非凭空出现的新概念。在燃油车时代,受限于前置发动机、变速箱等庞然大物,普通家用车前舱往往被塞得满满当当,几乎无多余空间可利用。即便存在,也多见于采用中置或后置发动机布局的跑车(如保时捷911拥有100升以上的前备箱),用于存放贵重物品或应急工具。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兴起,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正如消费者洞察专家杨涛所指出的,前备箱的有无,一度被视为区分“油改电”与真正纯电平台的重要标志之一。纯电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动力系统的革命性简化:体积小巧的电机取代了笨重的内燃机,电池组则主要布局在底盘。这使得前机舱下方得以释放出大量宝贵空间,为前备箱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特斯拉Model 3在2016年推出时即配备了前备箱,便是这一理念的先行实践者。
从“有”到“优”:集成能力与用户体验的较量
拥有了空间,如何利用好这片“车头寸土”之地,则成为展现车企工程集成能力与用户洞察的舞台。近期上市的新车中,前备箱的容积记录不断被刷新,部分中国品牌车型甚至达到了惊人的240升(相当于5-6个标准20寸登机箱的容积)。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前7个月,配备前备箱的新车中,容积超100升的占比已接近四成,而一年前同期仅为一成。
然而,“做大”只是第一步。小米创始人雷军曾提出“前备箱越大,设计水平越高”的观点,其内核并非单纯追求尺寸,而是强调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最大化、合理化利用所体现的高度集成能力。工程师们需要克服布局、散热、安全、配重等一系列技术挑战,才能在前舱“挖”出一个既大又好用的空间。
用户体验的优化更是这场“内卷”的核心驱动力。早期的一些前备箱设计可能存在开启不便、取放物品步骤繁琐(如需要“向下挖孔”)等问题。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更人性化的进化:
便捷存取: 如乐道L90,采用敲击特定区域开启的方式,内部实现全平无台阶设计,物品取放轻松顺畅,甚至可以临时充当一个稳固的座位。
智能交互: 全新小鹏P7创新地在前备箱区域增加了Touch Pad智慧触控面板,集成开启前备箱、掀背尾门、充电口盖等功能,操作更直观、更科技。
功能拓展: 部分车型的前备箱具备防水、隔热特性,使其不仅能存放行李、户外装备(尤其适合长途旅行),还能临时存放沾有泥土的物品或短暂冷藏食物。电动开启功能的普及也大大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
这些细节的打磨,无不体现着车企对用户日常使用场景的深度思考和持续优化。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章弘认为,前备箱的发展“反映了行业对空间优化、生活方式引领、用户体验提升以及差异化竞争的重视”。
实用与营销:一个储物空间的多重价值
前备箱首先是一个极其实用的配置。它为电动车用户提供了额外的、位置便利的储物空间,有效补充了后备箱的功能。在实际使用中,用户们也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存放购物袋、运动装备是常规操作;也有用户将其用于收集可回收物“攒电费”,体现了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更有用户开发出养鱼(需注意安全与可行性)等趣味用法,展现了其作为生活延展空间的潜力。
同时,不可否认,前备箱在当下的新车营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同质化是车企面临的挑战。一个设计精良、空间可观、功能创新的前备箱,能够迅速成为新车发布时一个直观、具象的差异化亮点,帮助产品在“第一眼”就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无论是车企高层在发布会上的重点推介,还是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分享的创意场景,都让前备箱具备了超越单纯储物功能的话题性和传播价值。
展望:前备箱的“卷”将走向何方?
短期内,随着中国纯电动车市场在主流细分领域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更多基于新架构打造的车型上市,前备箱作为一项能直观体现平台优势和创新设计的配置,预计仍将是车企重点传播的亮点之一。其功能和设计,如更智能的开启方式、更灵活的空间组合、更丰富的生态拓展(如结合车载电源的冷藏/保温功能深化),仍有广阔的创新空间。
然而,从长远来看,正如杨涛所洞见的,前备箱能否成为一款产品的“核心配置”并非必然。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终将回归更本质的用户价值:车辆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后,其带来的圈层认同感、独特的社会属性、激发的情感共鸣以及在特定核心场景(如高阶智能驾驶体验、极致能效、无焦虑补能)下的卓越表现,才是决定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之买单的关键差异点。前备箱是这场创新竞赛中一个精彩而具体的缩影,它展示了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但未来的“内卷”主战场,必将向更深层次、更综合的用户价值体验转移。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