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左右的标致508全新车价一降再降,二手库存充斥如同白菜价,曾经的B级车变成了全新老车令人唏嘘的行业血泪史
我跟你讲个事儿,你听听有多魔幻。标致508,当年妥妥的B级车,法系门面,指导价15万9千7。这个车一出来,市场反应还可以,大家都觉得合适,标杆车型,实际用料、空间都不错。可怎么转眼间,价格就像坐火箭一样掉下来?你说,是不是财大气粗的车企也脱了裤子暴露自己?(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知道,去年我翻了下笔记,那个时候新车销售价最高的也就是18万左右,普通的优惠可能差不多15万?但是今年一看,二手车堆里,标致508的库存新车,居然8万8都有人卖。你敢信?就一辆全新老车,开回家居然比我家那只淘气的小猫还便宜一半。这让我觉得,行业到底怎么了?市场怎么还有那么任性的价格操作?(这段转折)
不瞒你说,我心里有点怪怪的。你知道那些库存车吗?就摆在展厅里,没卖出去的,早就变成老货,但仔细一看,标号还是全新,外包装全新,外观没有刮碰,可底盘和内芯都不是新的了。那一批508,估摸着是22年那波特供版,内里用了1.6T+6AT,和门店卖的1.8T+8AT,完全是两套系统,差了个档次。说白了,这车,买回去,就是个半新半旧的货。就像我朋友说的,卖库存的,都是个心理战,不用强求,只要价格靠谱就行,以后保值啥的,咱也不在乎,扯淡。
想象一下那些掏空钱包买新车的家伙,现在看到这个价,心里估计那滋味——我花了那么多,结果一晃再也不值钱。(这段思路转弯)但便宜的背后,真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那批库存车,排放达不达国6b?这个很关键。因为很多买家可能还在考虑,还在4S店里左右逢源呢,现在优惠这么大,难不成都能符合政策?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车,放了两年,也就是说,开了几年才算新车,你要说它保值率?估计不到一半。
一提到新车,其实我也在想,是不是很多人被价格迷惑了。假设你打算出手,百公里油耗,按2.1L算,6.8块,开几年的折旧,估算下来,也就几千块的差别。你别小看了这点成本,后来市场上,对比同级别车型,实际用料和整车工艺,区别还挺明显的。比如同价位的君威或凯美瑞,发动机耐久性、底盘扎实度,能差出2、30%的体验感。标志508,跟它们比,少了点科学调校,多了点特调的法式浪漫。但这个浪漫,谁买都知道,是别人家的车变成了他家的车。
说到供应链,我还想,别忽悠自己,那批库存车的来源也不是瞎折腾出来的。是不是渠道之间,摊派变多?一种可能:车企为了报表,瞄准某个销售目标,把库存压了那么久,也是真心不想成本再拉长。结果,库存逐渐成为肉山。(如果你让我猜的话,这批车,成本利润不高,卖一辆亏一辆,硬撑着的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年度任务)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那些新车照片——颜值还挺能打,但价格太跳跃了。我一直觉得,汽车市场就像个淘金场,你要么快刀斩乱麻,要么永远被割得死死的。那些合资B级车逐渐变成白捡的便宜货,我一边说着,心里还在琢磨:这种反转,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深意?是不是二手市场,大家都不再看车的新旧,只看价格和纸面上的折扣?
整个行业像是在疾驰的列车上,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刹车。身边朋友还问我:这种价格背后的风险,你怎么看?我憋了半天,真想说:买车不就是看到便宜尾巴吗?但说白了,买之前,还是得拆拆软肋:这车到底是不是全新,是不是符合排放标准?这点拿捏准了,才不会吃大亏。
对了,你觉得未来还会出现这样的白菜价库存潮吗?我个人觉得,估计只会更严重。厂商压力大,库存多得数不过来,价格战甚至会变成常态。到什么豪华、用料、品牌,全部变成了价格和心里价。(或者说,是行业残像在折射我们这个市场的真实写照)
我想问一句:你会因为这个价格腿动吗?还是说,心里总觉得还是得挑个靠谱点的——毕竟,咱们买车仿佛也跟买菜一样,便宜归便宜,可别买到个快过期的。
这两个小时,我的脑袋都快转晕了。真想知道,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面对这样的白菜价,会不会直接冲动?还是得再掂掂:这钱,是不是花得值?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