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万的玛莎拉蒂,是馅饼还是陷阱?
昨晚刷朋友圈,看到一位做汽车销售的朋友发了条动态:"凌晨三点,客户排队抢玛莎拉蒂,这场景多久没见了?"配图是昏暗灯光下的人群。我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看错——玛莎拉蒂,那个曾经高不可攀的"海神三叉戟",如今竟然需要抢购?
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是玛莎拉蒂的纯电SUV Grecale Folgore开启了"骨折式降价",从原本89.88万的官方指导价,直接腰斩到35.88万。相当于花一辆顶配小米SU7的钱,就能把曾经梦想中的玛莎开回家。
这种降价力度在汽车行业堪称史无前例。要知道,就在几年前,玛莎拉蒂还是无数人仰望的豪华品牌,女企业家、富二代的标配。2017年,玛莎拉蒂在中国市场销量高达1.44万辆,加价提车是家常便饭。
而如今,这个意大利豪华品牌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2024年,玛莎拉蒂在中国仅卖出1228辆车,同比暴跌71%。今年前五个月,销量继续下滑44%,仅384辆。这个数字,甚至不及一些国产品牌一天的销量。
那么问题来了:玛莎拉蒂为何会从神坛跌落?
首先,电动化转型缓慢是关键。当特斯拉和国产新势力在电动车领域高歌猛进时,玛莎拉蒂的电动化进程却步履蹒跚。其纯电车型基于400V平台打造,官方标注续航533公里,实际使用仅400多公里,与同价位国产电动车相比毫无优势。更尴尬的是,车机系统不支持在线升级,辅助驾驶仅配备定速巡航——在国产车已实现城区NOA的今天,这样的配置确实落伍了。
其次,产品力不足却价格虚高。许多车主反映,玛莎拉蒂的内饰做工、用料甚至不及20万级的国产车。一位车评人直言:"降价不是良心发现,而是遮不住短板。"当品牌光环逐渐褪去,产品本身的问题就暴露无遗。
再者,品牌形象严重受损。不知从何时起,玛莎拉蒂与微商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社交平台上,"喜提玛莎拉蒂"成了微商的标配广告语,甚至有4S店被爆出"欢迎微商拍照,一次200元"的招牌。这种与争议行业的绑定,无疑伤害了品牌的高端形象。
玛莎拉蒂的困境,折射出整个传统豪华车市场在电动化浪潮中的集体焦虑。根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前五个月,宾利销量同比下降20%,劳斯莱斯下滑23%,法拉利减少14%,兰博基尼暴跌39%。超豪华品牌们突然发现,在新能源赛道上,自己的百年品牌历史并不能成为护城河。
回头看这场35.88万的玛莎拉蒂抢购热潮,它既不是馅饼,也不是陷阱,而是一个强烈的市场信号: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
曾经,豪华品牌靠历史积淀和品牌溢价就能赢得市场;今天,消费者更看重的是产品本身的竞争力——续航、智能驾驶、车机体验、用车成本。一位准备换车的朋友说得实在:"花40万,我可以选配置拉满的国产新能源,享受顶级的智能化体验;也可以选玛莎拉蒂,除了那个三叉戟车标,其他方面都可能落后。这个选择,并不难做。"
玛莎拉蒂的"骨折价自救",短期内的确刺激了销量,有经销商备货七八十台,不到一周就售出一半。但长远来看,这种策略无异于饮鸩止渴——继续损害品牌价值,让原有的忠实用户离去,又难以吸引崇尚"科技平权"的新生代消费者。
传统豪华品牌的转型之路注定坎坷,但并非没有希望。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放下身段,正视自己的不足,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快速补齐电动化、智能化的短板。
35万的玛莎拉蒂,是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观念成熟的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无论品牌历史多么辉煌,光环多么耀眼,如果不能提供与价格相匹配的产品价值,终将被市场淘汰。
在这个时代,没有永远的豪华,只有不断的创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