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边翻着工信部新车申报信息,一边想着,这波新品的节奏真快。你说,像岚图泰山那种大块头,没个四五米,怎么能叫大?结果一查尺寸:5230毫米长、2025毫米宽,几乎快到五米了。站在车库门口,感觉比我家客厅还宽?大多了。
记得前天跟修理工聊天:你觉得,这车真能装下六个座位?空间够用不?他说:得看布局,可前排后排的空间差别,像我腿都比那车短,挤一挤就行。这算不算所有大型SUV的通病?空间大,但到底多大才够?估摸着,泰山的后排腿部空间能到两拳半—这只是体感,样本少,别拍我。
而且我发现,泰山的续航数据很明显:纯电370公里(估算,样本有限),综合续航更到1400公里。这续航,放家旁边的油箱容量比起来,差不多可以跑个来回广州-上海,开着那么大块头,给人一种我还能再跑点的错觉。我怎么知道它的续航真有那么稳?毕竟这一套1.5T+电机,跟我开车的惯还真是天差地别。
对比一下,今年在它后面我还注意到宝骏S9——这个,尺寸也是豪迈的,长达5235毫米,轴距3105mm。你说,坐六个人,开着这车到底舒服不舒服?我猜,这大空间,可能家人们都能在后排打瞌睡,甚至带点小兴奋。啊,别打我,开玩笑。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把宝骏的车门密封和隔音写在一旁,内心突然升起一个疑问:这么巨的车,噪音会不会相对大?毕竟,车越大,风阻也越大,不是吗?但宝骏又用了华为的技术,配备HI (高集成) GPS、先锋级的ADAS,应该能弥补这点,至少高速上不会闹心得像坐飞机。
说到ADAS(自动驾驶辅助),我想着,华为乾崑ADS 4,这个硬核名词竟然我从未细想过,感觉像是手机芯片的名字。其实不难理解,像家用电器做成智能化,车也是如此。传感器多了,辅助驾驶就更智能。不然,像我这种在城市穿梭,都得盯着前面十秒的路况:你试试看,十秒钟时间里的车流变化,够让我焦虑个半天。
采买这波新品的研发,真是像拼积木一样,一块块搭起来。制造一辆车,我看其实就像盖楼。车身先要打地基—结构再到外观,每一环都要精心调配。不然,整车走路都不稳。我知道,像泰山的基础上,造新车时,可能因为传感器布置,要在车架上做微调整——就像为新楼设计加了钢筋。你想,那个激光雷达多大?真想象不到,或许放在天线上,像高耸的天线塔。
说到差别,我想到在同价位的同级别SUV上,泰山的空间可比荣放那张硬朗多了。荣放的设计偏向运动感,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快跑到极限的感觉。而泰山,大块头,稳重,像个老实人。实际操作中,开着荣放,油门波动会比泰山灵敏一些,有点快,但难保证空间的宽敞。
我觉得这里的差异,不仅在尺寸,还在调校。荣放的底盘偏硬,操控感更直接,但长途坐起来,可能你会说:哎,路面震得有点明显。泰山,则偏向硬底气,偶尔可能会让我怀疑,车不是稳如泰山,而是座椅像棉花糖一样软。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有点突发奇想:到底为了动力节能,研发团队是不是在车里偷放些燃油节省的小技巧?换挡逻辑远比我手动切换烦琐——我曾经自己试图摆弄节油模式,但心里老觉得多点动力,少点折腾不太平衡。
再说,第二个我没细想过的点,道路条件对动力系统的影响。你能想象一个普通公交站附近,设备繁杂,传感器恍惚几秒的感觉吗?我猜,实际上,很多ADAS系统都是在多点调试中打磨出来的。车厂觉得,小心点总比出意外强,但实际情况,火车走的轨道不可能完美,就像开车——总会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
其实我挺讨厌套路式的你信不信,升华一下的话题。毕竟,搞汽车的,都知道,技术再牛,面对的用户和供应链的博弈,才是最真枪实弹的地方。一款车的快充技术,要考虑到供应商是否能稳定供货,换句话说——就像我买菜,会考虑菜场的库存问题。
说到这,突然想到,有个朋友说:你别只盯着新车,要看用起来真实的感觉。这话我其实一直知道,但每次试车,心里总会有个试驾感受排在第一。我在开手中的车时,心里也会想:它的油耗、维修、用料,到底靠谱不?这些细节才是日后用车的实际感受。
我更关心未来那些看不见的小细节。车内空调是不是很聪明?座椅是否真的不累?我都还没穿过新款的AI座舱,就想像,开在有点小雨蒙蒙的街上,车载语音会不会叛逆?这我还得等实际用过才知道。
那些新车,除了外形变化大,心里总在想,真能像宣传说的那么外硬内软吗?尤其是那种硬派车型,细节会不会有点走走样——毕竟,厂家那么多层级,跨地域供应链的压力,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稳?
我还在想,未来的小细节在哪会被忽略?座椅到底舒服不舒服,手感如何,油门刹车的线性程度……这些事情,才是真能触动我们每个人心弦的。你会不会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那些在细节上的变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