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杭州新能源车主李先生做了一件让周围人不理解的事:他退掉了每年7280元的车损险。 这辆购于2023年的比亚迪汉,车价21万,退保后他每年只需支付交强险和300万三者险,合计不到2000元。 李先生算了一笔账,车辆开了两年,电池健康度仍保持92%,即使发生小刮蹭,自费维修也远比保费划算。
根据2025年11月发布的行业数据,全国42%的车主选择不购买车损险,其中新能源车主的退保率高达35%。 这一现象发生在2025年车险新规扩大保障范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矛盾。
2025年车损险的保障范围确实比往年更广。
自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后,车损险已整合盗抢险、玻璃险等7项附加险。 2025年7月1日实施的新规进一步优化细节,将涉水行驶导致的电机损坏纳入保障范围。 理论上,车主只需购买车损险就能获得9种核心保障。
保费上涨让许多车主望而却步。
新能源车险在2024年全行业亏损57亿元,直接导致2025年费率上调。 一辆20万的新能源汽车,车损险保费可能高达7000多元,而同价位的燃油车只需4000元左右。 保费差异主要来自电池维修成本,更换一块电池的费用可能占车价的40%。
老车车主面临不同的问题。
一辆车龄8年的燃油车,当年购入价15万,现在残值只剩3-4万,但车损险保费仍需1000-2000元。
连续5年不出险,累计支付的保费可能超过车辆当前价值。 河北车主王先生表示,他的大众朗逸已使用10年,退保后每年省下的1500元保费,足够支付两次小保养和一次钣金修复。
理赔体验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2025年虽然推广了智能定损系统,定损标准争议依然存在。 保险公司按副厂件价格定损,4S店却坚持使用原厂配件,差价往往需要车主自掏腰包。
上海一位特斯拉车主遭遇车门刮蹭,4S店维修报价8000元,保险公司定损仅5000元,3000元差价只能自己承担。
部分车型还面临投保难题。
性能车和5年以上的新能源车,保险公司要么大幅提高保费,要么直接拒保。 一位86车主透露,25岁以下的男性驾驶员购买车损险,保费可能比基础费率上浮150%。 这些车主即使想买保险,也往往被高额保费劝退。
不同车主群体做出不同选择。
新手司机和高价车车主更倾向于购买车损险。 驾龄3年以内的新手司机年出险率达42%,是十年以上老司机的3倍。 一辆30万的新车发生严重碰撞,维修费可能超过5万元,远超几年保费总和。
停车环境差的车主也更需要车损险。
没有固定车位的车辆,遭遇刮擦和高空坠物的概率更高。 广州一位车主因台风天树木倒砸伤车辆,获得保险赔付2.8万元。
不买车损险的车主采取替代方案。
他们将省下的保费存入专用账户,用于应对突发维修。 一位年省4000元保费的车主,3年积累1.2万元修车基金,足以覆盖大多数小事故的维修费用。 同时,他们普遍提高三者险保额至300万,年保费仅增加几十元,却能避免撞伤他人时的巨额赔偿。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三者险的投保率上升至95%,200万以上保额成为主流。 这与车损险投保率下降形成鲜明对比。 车主们正在用这种组合方案,实现风险管控的最优化。
车险市场出现明显分化。
一方面,针对老车的简化保险开始出现,年保费降至千元以下;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专属保险不断完善,新增电池衰减保障等项目。 这种差异化产品正在满足不同车主的需求。
理赔纠纷的关键点在于免责条款。
2025年新规并未减少免责事项,发动机涉水后二次启动、车辆未年检上路等情况仍然拒赔。 一位合肥车主因电机涉水损坏被拒赔,原因是部分保单未明确包含新能源车专属风险。
保险公司正在调整策略。
针对低风险车主推出里程计价保险,年行驶5000公里以下的车辆可享受7折优惠。 安全驾驶记录良好的车主也能获得保费折扣,最高可达30%。
车主的选择折射出消费观念的变化。
他们不再盲目购买“全险”,而是根据车辆实际价值和驾驶习惯做出理性判断。 一辆开了6年的卡罗拉车主直言:“现在修个保险杠才600元,而出险一次明年保费要涨800元,自费修理反而更划算。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