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今年前六个月卖了3000万辆,把全球市场都搅得风生水起,结果一算利润,嘿,还不如日本丰田卖900万辆挣得多!你没听错,3000万对900万,数量是人家的3倍多,利润却被按在地上摩擦。这就好比你开个包子铺,一天卖3000个包子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隔壁老王卖900个,数钱数到手抽筋,你说气不气人?
黄奇帆最近在年会上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中国汽车制造业产值利润率才5%,18家上市乘用车企业去年净利润加起来不到900亿,而丰田一家就狂赚2337亿人民币。更扎心的是单车利润——丰田每卖一辆车净赚2.29万,咱们的龙头比亚迪才赚9400块,连人家一半都不到。这哪是"性价比优势"?分明是"利润大出血"!
一、中国汽车:世界第一的销量,"贫困户"级别的利润
先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丰田2025财年净利润4.765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337亿,相当于每天躺赚6.4亿。而中国18家上市车企,13家盈利的加起来才1226亿,再扣掉5家亏损企业的332亿,总利润直接缩水到894亿。也就是说,全中国上市车企加起来,利润还不够丰田塞牙缝——人家赚2337亿,我们赚894亿,这差距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有人说:"我们车便宜啊!薄利多销不行吗?"可问题是,"薄利"是真的,"多销"也做到了,但"多销"没能带来"多赚"。比亚迪去年卖了427万辆车,净利润402亿,单车利润9400块;特斯拉卖了180万辆,净利润约1500亿,单车利润8.3万!就算跟同为新能源的特斯拉比,我们的利润也是"乞丐版"。
更讽刺的是,中国汽车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以上,妥妥的"世界工厂",但利润却像个"贫困户"。黄奇帆说"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这话一点不假。我们造得出全世界最多的车,却拿不到应有的利润,这到底是为什么?
二、利润去哪了?中国车企在"微笑曲线"最底端拼命内卷
要搞懂这个问题,得先明白一个词:"微笑曲线"。这条曲线长得像个笑脸,左边是研发设计,右边是品牌服务,中间最低的是制造组装。利润就集中在左右两端,中间制造环节最不赚钱。中国汽车业恰恰就卡在中间这个"哭脸"位置。
举个例子:一辆售价20万的国产电动车,电池、芯片、电机三大件成本可能就占了12万,再加上人工、税费、渠道费用,最后净利润能有5%就烧高香了。而丰田呢?人家卖的不只是车,更是技术专利、品牌溢价和供应链霸权。
就拿混动技术来说,丰田的THS混动系统全球专利布局几十年,中国车企要做混动,要么交专利费,要么绕路研发,成本直接上去了。再看品牌,丰田、本田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30年,消费者认它的"可靠性",愿意多花2-3万买单;而中国品牌还在"性价比"泥潭里挣扎,想涨价?消费者第一个不答应。
更要命的是"内卷"。新能源赛道上,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你追我赶,今天你降价3万,明天我送电池终身质保,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去年某新势力车企为了冲销量,单车亏损高达5万元,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哪是造车?简直是在"慈善"。
三、丰田凭什么躺赚?人家玩的是"技术霸权"和"生态收割"
有人不服:"丰田不就是个老牌车企吗?凭什么这么能赚?"别急,咱们来扒扒丰田的"赚钱秘籍"。
第一招:技术专利"印钞机"。丰田手里握着20多万项汽车专利,从发动机到变速箱,从混动到氢燃料,几乎垄断了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过渡阶段的核心技术。别的车企要用?可以,先交钱。就像你开个面馆,人家握着"秘制酱料"专利,你每卖一碗面都得给人家抽成,利润能高吗?
第二招:供应链"吸血鬼"。丰田的供应链管理被称为"全球教科书",它把零部件供应商牢牢攥在手里,通过"精益生产"压低成本。比如一个刹车片,丰田能让供应商把价格压到同行的70%,还要求质量更高。而中国车企呢?核心芯片依赖进口,电池原材料被国外巨头垄断,成本下不来,利润自然被层层盘剥。
第三招:品牌"溢价税"。同样是紧凑型SUV,丰田RAV4起售价17万,比亚迪宋PLUS起售价11万,差价6万。这6万就是品牌溢价——消费者觉得丰田"开不坏",愿意为这个"放心"多掏钱。而中国品牌要想卖到17万,得堆上全景天窗、自动驾驶、真皮座椅,把配置拉满,利润空间早就被挤没了。
四、中国汽车不是"不行",而是被"卡脖子"卡得太狠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骂:"中国车企太不争气了!"但说实话,这锅不能全让车企背。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晚,从"市场换技术"到自主研发,满打满算才20年,而丰田、大众已经玩了上百年。我们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做到全球销量第一,已经是奇迹了。
但奇迹背后,是"大而不强"的隐忧。黄奇帆说:"6000块的手机,制造成本最多3000块,剩下3000块是软件专利和知识产权。"汽车也一样,一辆智能电动车,软件和芯片占比超过40%,而这恰恰是中国的短板。
比如芯片,高端车规级芯片80%依赖进口,一颗自动驾驶芯片能卖到上千元,成本比电池还高。再比如操作系统,特斯拉有自己的FSD系统,丰田有Toyota Safety Sense,而中国车企大多用的是第三方开源系统,不仅要交授权费,数据还受制于人。
更憋屈的是专利战。去年某中国车企出口欧洲,刚卖了1万辆车,就被欧盟以"专利侵权"罚款2亿欧元。人家用几十年前的专利就能卡住我们的脖子,这就是"技术霸权"的可怕之处。
五、从"卖车"到"卖服务",中国汽车该怎么破局?
难道中国汽车就只能永远赚"辛苦钱"?当然不是。黄奇帆说了一句关键话:"高附加值的基础,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嵌入。"说白了,就是不能只埋头造车,得抬头搞研发、做品牌、建生态。
比亚迪已经在行动了。去年它投入200亿搞研发,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单车利润从2020年的3000块涨到现在的9400块,虽然离丰田还有差距,但至少在往上爬。
蔚来更狠,直接不卖车了,改"卖服务"。你花38万买辆车,电池不用买,按月租,出了问题直接换新车,还送免费充电、免费保养。这种"用户生态"虽然前期烧钱,但一旦形成粘性,利润空间比单纯卖车大得多。
还有华为,它不造车,但它造"车机系统"和"自动驾驶"。问界汽车装上华为的ADS 3.0系统,销量直接翻倍,这就是"软件定义汽车"的威力。未来汽车的利润可能不在硬件,而在软件订阅、数据服务、自动驾驶这些"看不见的东西"上。
六、别再吹"销量第一"了,中国汽车需要的是"利润觉醒"
最后说句大实话:销量第一没啥用,利润第一才是真本事。中国汽车业现在最缺的不是"规模野心",而是"利润觉醒"。
我们造了全世界30%的车,却只赚了不到5%的利润,这不是光荣,是耻辱。与其在价格战里"内卷至死",不如静下心来啃硬骨头——把芯片、操作系统、专利壁垒一个个攻破,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丰田的今天,应该是我们的明天,但不是靠模仿,而是靠超越。当有一天,中国车企能像丰田一样,卖一辆车赚2万,还能让消费者抢着买,那才是真的"站起来了"。
兄弟们,别再为"3000万辆销量"欢呼了,啥时候我们能喊出"3000亿利润",那才叫扬眉吐气!到那天,咱们再开瓶茅台庆祝,现在?还得憋着一股劲,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