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现在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飙到了57.2%这个数字,是不是挺震惊的?而且1-10月累计的渗透率也到52.8%,这意味着它不只是‘偶尔’在路上出现,而是真正成为了我们日常的常态了。
我就在想,这样的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市场逐步取代传统燃油车的趋势。这几天我翻了下行业内部的资料,新能源乘用车10月零售128.2万辆,同比增长大概7.3%,这增长速度还算可以,但你去年同期的增长没这么快。新能源渗透率从41%一路涨到57%,这个跨度绝对不是简单的数值堆砌。
细看销量结构,纯电大约62%、插混29%,剩下的那些增程式的比例大约9%。这比例变动我觉得也是符合预期的——纯电因为政策支持和技术成熟,最直接、最方便;插混还会有一部分用户觉得有油还安全感,但增程式就相对少了些。
但奇怪的是,同样是新能源,10月燃油车的零售下降了10%,不到两个月,跌了不少。1-10月,燃油车累计销售也降了4%左右,例行的销量调整还是挺明显。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去年还占了将近50%,今年才剩下47.2%。你觉得,未来这个比例会持续下降吗?我是这么猜的,或许明年会更低,特别是在一些限制环境下,燃油车的生命周期被压缩得更快。
讲到这里,有个细节我还得提一下——我昨天随手翻了下笔记,发现有些所谓二手车市场数据其实不能全信。零公里二手车的交易里面,很多其实都是新车还没出库存就被存货拉走了,真正的二手其实是‘新车闲置’的变相赚钱。保险公司数据倒是更可靠一些,毕竟保险理赔、续保都比较标准化,能反映真实的车龄和车况。
对了,逆向思考:这些数字背后,优惠和补贴起了多大作用?我觉得,尤其是政府补贴一退,很多车企、经销商那段时间的急刹车反应才是真的。而且你也知道,没有补贴的电动车销量会掉一大截,也就是说,政策和优惠度还是钩子挺大的。
现在在小区地下车库,经常看到新能源车越来越多。有时候我会想,这背后是不是政策趋紧和市场认同共同作用的结果?我有个朋友,他开着新能源车,随口吐槽:你说,未来还能像现在这样放宽政策多久?我觉得,他在迷茫的心里其实希望政策继续手软。
也有人在争论,插混不算纯电车,油车也不是纯燃油车。有人说,插混用油还得跑,算油车;纯电还带润滑油,香的也算油车。其实这个分界线挺模糊,类似于你是用煤炭烤面包还是用电炉烤的,归类不太重要,关键在于行为和环境变化。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是不是油电同权才是真正路径?取消补贴、加强征收、限行,类似的政策可能会让新能源的政策保护伞逐渐割掉,但同时也逼着产品变得更强,更用户友好。不少人还在期待电车的实际续航能不能跟油车比肩,有的甚至愿意为一个好开、续航长的电车多出点钱。
说到续航,我估算一下公里成本,可能在0.3元/公里左右,比起燃油车要便宜一些。至于保值率,应该还不错。反正我身边朋友说,电车大概能保值到80%左右,不过这肯定和品牌、技术有关。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一辆特斯拉的车,旁边的停车位满满的都‘新能源’,你觉得,这会不会是风向标——就像十年前的油改电宣传,变成了看车的第二个家。其实这挺现实的,因为新能源车不是光靠补贴撑起来的,更关键的还是产品做好了,用户买得放心。
这个趋势到底靠什么驱动?我觉得一部分是技术成熟,一部分是真便宜,当然也少不了政策推动。但真要说,产品的核心品质,才是真正决定渗透瓶颈破不破的关键。你觉得呢?是不是优惠力度再大一些,渗透率还会再涨点?
其实我心里还存有一个小疑问,比如现在在小区看见的新能源车猛增,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所有的小区都要改成电车专用停车位了?这个细节你怎么看?我总觉得,这个方向无可避免,但背后会不会还藏着新烦恼。
感觉这个市场,像个漫长的马拉松赛,每个环节都在变化,有的人还在犹豫要不要换车,有的人早就换新了。你觉得,下一步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什么?我没敢完全想清楚,也许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继续琢磨——毕竟,每个细节,都可能藏着未来的拐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