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奔驰的一位高管在新款电动车的发布会上,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开场:“我们的电动车确实挺多的,看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我们真不是杂牌电动车。” 这句话听着像是在自嘲,但实际上,它一下子点到了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老牌豪华车企共同的痛-处。
想当年,在燃油车时代,这三家可是稳坐豪华车市场的头把交椅,品牌就是金字招牌。
可没想到,电动车的浪潮一来,它们就集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甚至被不少消费者在心里贴上了“传统大厂造不好电动车”的标签。
那么,曾经的王者奔驰,这次真的能靠一款新车,撕掉这个让人尴尬的“杂牌”标签吗?
我们得先搞明白,这个“杂牌”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那个大家还在讨论发动机排量和变速箱技术的年代,奔驰、宝马、奥迪就是品质和身份的象征。
就拿2021年来说,那会儿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地位简直是不可撼动的,奔驰一年卖了将近76万辆,宝马更是卖了超过84万辆,三家加起来,占了国内豪华车市场六成以上的份额。
但是,风向变得太快了。
当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和像比亚迪这样的巨头开始发力电动车时,大家买车的关注点变了。
人们开始关心续航里程有多长、充电有多快、车里的屏幕够不够大、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能不能实现自动辅助驾驶。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奔驰它们推出的第一批电动车,比如EQ系列,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很多消费者感觉,这些车就像是把原来燃油车的发动机和油箱掏出来,硬塞进去一套电池和电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油改电”。
结果就是,续航表现平平,智能化水平跟不上国产新车的步伐,可价格却依然保持着豪华品牌的“高姿态”。
一来二去,大家心里就犯嘀咕了:花同样的钱,甚至更多的钱,买一台在电动车核心技术上并不领先,只是挂着奔驰标的车,真的值吗?
“杂牌电动车”的说法,虽然刺耳,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市场对它们初期产品的不满。
市场的反应是不会骗人的。
销量和利润的双重压力,让这些巨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
根据一些市场调研数据,到了2024年,奔驰单车的平均成交价相比去年下降了超过7%,宝马和奥迪也同样面临着降价的压力。
再看财务报表,那更是让人揪心。
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奔驰的净利润大幅度下滑,宝马和奥迪的日子也不好过。
它们都在财报里承认,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是导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钱赚得少了,车也不像以前那么好卖了,这让它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新纯电CLA登场了。
这辆车,可以说是奔驰下定决心要打的一场翻身仗,它从里到外都透露出一股“洗心革面”的味道。
首先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价格。
过去,豪华品牌的电动车,起步价往往都在30万元以上,把很多普通消费者挡在了门外。
而这次纯电CLA的起售价直接定在了24.9万元,一头扎进了中国新能源车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区间。
这个区间里,有比亚迪汉、小鹏P7i、特斯拉Model 3这些成名已久的销量冠军。
奔驰这一步,等于是在告诉所有人:我不光要在高端市场守住阵地,我还要下来和你们正面较量。
市场的反应也很有趣,一款由奥运冠军王楚钦代言的限量版CLA,定价接近30万,全球只有100辆,结果在直播间一上架就被瞬间抢光。
这说明,只要产品力和价格给到位,奔驰这个牌子的吸引力依然非常强大。
其次,是在核心技术上“补短板”。
针对过去大家普遍吐槽的续航短、充电慢等问题,纯电CLA拿出了实打实的解决方案。
它基于奔驰专门为纯电动车开发的MMA平台打造,不再是“油改电”的产物。
这就好比是专门盖一栋新楼,而不是在老房子的基础上修修改改,底子就不一样。
它采用了先进的800V高压电气架构,这意味着充电速度会快很多,官方宣称充电10分钟就能增加370公里的续航。
同时,它的续航里程也达到了866公里,百公里能耗做到了非常低的水平。
这些硬指标,都直接对标了当前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主流水准,目的就是要消除大家对它技术落后的疑虑。
当然,这次转型最核心的看点,还是在智能化方面的彻底转变。
以前的这些传统大厂,总有一种技术上的骄傲,什么都想自己研发。
但在软件和智能驾驶这个新赛道上,它们的步伐显然慢了。
现在,奔驰想通了,与其自己费力追赶,不如和这个领域的顶尖高手合作。
所以我们看到,纯电CLA的智能驾驶系统,是和中国本土的科技公司Momenta合作开发的,像城区和高速的领航辅助驾驶这些非常实用的功能,都成了全系标配。
车内的智能座舱和语音助手,则加深了和字节跳动的合作,引入了它的人工智能技术。
更有意思的是,奔驰那个叫“奔驰虚拟助手”的大模型,背后竟然是调用了抖音“云雀”大模型的AI能力,并且已经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成了全国首批获批上线的外国车企大模型产品。
这种开放合作的态度,表明奔驰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竞争,就必须深度融入中国的技术生态。
当然,在努力补上新短板的同时,奔驰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那就是百年积累下来的制造工艺和豪华质感。
发布会上,奔驰的高管还拿自家总部楼顶的标志被大风吹倒的趣事开玩笑,说这是“战略躺平”,该稳的时候就得稳。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自信。
比如,他们会为了一个车门把手投入2500万元进行研发;一把座椅要经过四年多的打磨和超过四万次的耐久测试;底盘的研发更是要在全球范围内跑上500万公里来验证其可靠性。
这种对细节的苛刻追求,是很多新品牌在短时间内难以复制的。
这正是奔驰除了智能化之外,依旧能吸引消费者的重要资本。
总的来看,奔驰这次的调整,是一次非常深刻的自我革新。
它不再仅仅依赖品牌光环,而是开始主动地放下身段,在价格、技术、智能化等各个方面,全面向中国市场的头部玩家看齐,甚至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合作的诚意。
当一个拥有深厚造车底蕴的豪华品牌,开始虚心学习并拥抱本土最先进的智能科技,再配上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它所带来的冲击力是不容小觑的。
虽然说,想重现燃油车时代的绝对统治地位可能很难了,但毫无疑问,这样的奔驰已经重新回到了牌桌上,成为了一个谁都不能轻视的强大对手。
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巨头们的这场“觉醒”,意味着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我们也将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