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刚出炉的9月销量榜,新能源车市场又地震了?
刚进10月,汽车圈就被一份榜单刷屏了。根据各大汽车数据平台公布的2025年9月新能源车销量,整个行业都炸开了锅。五菱宏光MINIEV以51743辆的成绩拿下冠军,特斯拉Model Y以51173辆屈居第二,仅相差570辆。要知道,Model Y可是连续多个月霸占销冠位置的"钉子户",现在居然被一款售价几万块的小车超越了,这画面想想都魔幻。更让人意外的是,小米SU7这个雷军亲自下场造车的明星产品,9月销量只有19579辆,虽然已经是中大型轿车的冠军,但相比上半年动辄两三万的销量,明显有点"退烧"了。
评论区吵翻天:"特斯拉这是被五菱教做人了?"
"小米造车是不是后劲不足了?"
"比亚迪才是真正的赢家吧?"
要知道,9月可是传统的销售旺季,各家都憋着劲儿冲销量。结果榜单一出,完全颠覆了大家的预期。那问题来了:为啥一辆几万块的"老头乐"能干翻50万辆级别的Model Y?小米SU7的销量为啥掉下来了?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行业变局?咱今天就来好好扒扒。
Model Y被五菱超越,特斯拉是真怂了还是假摔?
先说重点:2025年9月,五菱宏光MINIEV以51743辆的销量拿下新能源车销冠,特斯拉Model Y以51173辆紧随其后。这个结果一出来,很多人反应是:"五菱这么能打?"要知道,宏光MINIEV起售价才3.28万,Model Y起售价24.99万,价格差了整整7倍多。一辆"买菜车"干翻"豪华SUV",这戏剧性堪比大卫打败歌利亚。
具体怎么回事呢?
得从时间线捋清楚。
2025年9月初,五菱宣布宏光MINIEV全系车型推出"开学季"促销活动,部分地区综合优惠后起售价杀到2.98万。这价格一出来,引爆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市场。用户一算账:买个电动自行车都要五六千,花不到3万买辆能遮风挡雨、续航120公里的四轮车,这不比电动自行车香?当时很多人觉得五菱这是"价格战打急眼了",甚至有人担心"这么便宜质量能行吗"。结果9月销量一出,打脸。
五菱宏光MINIEV不仅拿下销冠,而且前9个月累计销量已经达到287972辆。说白了,五菱找准了一个被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大厂忽略的市场,那些预算有限、只需要短途代步的用户。反观特斯拉,Model Y虽然还守在第二名,但增长明显乏力。为啥?因果关系很清楚:价格杠杆失灵了。特斯拉过去靠"降价收割市场"屡试不爽,但2025年Model Y已经是第N轮降价了,从巅峰期的36万降到24.99万,用户早就"降价疲劳"了。
大家心里都在想:"再等等说不定还能更便宜。"结果就是观望情绪越来越浓,下单的人反而少了。国产品牌"技术+性价比"组合拳太猛。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解决了安全问题,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把续航拉到700公里以上,小鹏、蔚来的智驾系统也越来越好用。用户不傻,同样25万预算,为啥不选配置高、服务好的国产车?
特斯拉的"创新停滞"被越来越多人吐槽。Model Y从2021年国产到现在,外观内饰基本没大改,连个像样的中期改款都没有。而国产新能源每半年就一波新技术上车,华为ADS 3.0智驾、800V超充平台、麒麟电池2.0,这些黑科技让特斯拉看起来越来越"老气"。用户评论一针见血:"特斯拉现在就靠品牌撑着,产品力早就被国产卷烂了。"说到底,Model Y丢冠不是偶然,而是国产新能源从"跟跑"到"领跑"的必然结果。
五菱用3万块的小车证明了一个道理:市场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抓住细分需求,照样能活得很滋润。特斯拉要是还不拿出点新东西,2025年后面几个月估计难熬。
小米SU7销量"退烧",雷军的造车梦遇到什么坎了?
可能很多人不服气:小米SU7 9月销量19579辆,虽然比上半年少,但也是中大型轿车的销冠啊,怎么就"退烧"了?
这话得两说。要知道,小米SU7在2024年3月发布时可是现象级的存在,24小时订单突破8万,雷军本人都激动得在微博发了十几条。但现在呢?8月和9月销量都不到2万辆,部分用户甚至转单去订小米的SUV车型YU7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啥?
竞品"抄作业"太快了。小米SU7主打的是"高性价比智能轿跑"赛道,21.59万起售价+700公里续航+小米生态联动,这套组合拳在2024年确实很能打。但2025年呢?吉利银河E8、长安深蓝SL03、比亚迪海豹都在这个价位段疯狂内卷。人家不仅有现车,配置还一点不比小米差。比如银河E8标配激光雷达+高通8295芯片,长安深蓝SL03增程版还能解决续航焦虑。用户一对比:"小米SU7要等,其他车现在就能提,我选哪个?"
"小米生态"没想象中那么香。发布会上,雷军重点吹的"车机和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联动",实际体验被不少车主吐槽。有车主在论坛抱怨:"手机解锁车门经常失灵,空调联动要重启两三次才生效。"技术论坛里有人扒出原因:小米车机虽然用了高通8295芯片,但系统优化没跟上,蓝牙连接稳定性不如华为鸿蒙系统。用户评价:"噱头大于实用,还不如比亚迪DiLink来得稳。"
新车型分流了订单。小米即将推出的SUV车型YU7订单持续火爆,部分SU7用户转单YU7。这对小米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证明品牌影响力在,坏的是自家产品自己打自己,SU7的销量自然就下来了。当然也有人说,小米SU7前9个月累计销量已经达到219529辆,这成绩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是新品牌首款车。但问题是,雷军当初可是喊出"对标保时捷Taycan"的口号,现在销量被各种国产车按在地上摩擦,这多少有点尴尬。
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小米要是不能持续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很快就会被后来者超越。
比亚迪才是真正的赢家?
9月数据藏着什么秘密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要问:那9月到底谁是赢家?
答案很明确,比亚迪。
2025年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9.63万辆,其中纯电车型销量20.51万辆。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平均每天卖出1.3万辆车,这销量规模已经接近一些传统燃油车品牌全年的销量了。比亚迪前9个月累计销量已达326万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亚迪2025年全年销量突破400万辆已经没有悬念,甚至有可能冲击450万辆。
要知道,大众、丰田这些百年车企,全球年销量也就在1000万辆左右,比亚迪一家中国品牌,单在新能源领域就能做到这个规模,这格局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比亚迪为啥这么能打?原因很简单:产品线够全,价格带够宽。从3万块的海鸥,到10万级的秦PLUS,再到20万级的汉、30万级的仰望,比亚迪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价格段。用户不管预算多少,总能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比亚迪。
比亚迪在技术上也没闲着,刀片电池、CTB车身、DiLink智能座舱,每一项拿出来都能和特斯拉硬刚。比亚迪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太强了。从电池到电机再到电控,核心三电全是自己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成本可控,价格能打。别的车企还在为电池涨价发愁,比亚迪已经开始给经销商下达高的销量任务了。这种"降维打击"式的竞争,其他品牌根本扛不住。
当然,也有人担心比亚迪会不会"增收不增利",毕竟价格战打得这么凶。但看数据就知道,比亚迪的盈利能力依然很强。虽然单车利润可能不如特斯拉,但架不住量大啊。薄利多销,在汽车行业照样能玩得转。
网友吵翻了!
这些争议你站哪边?
9月销量榜一出,评论区瞬间变成"大型辩论现场"。有人说特斯拉"廉颇老矣",有人说小米"雷声大雨点小",还有人说比亚迪"卷王之王"。咱挑几个热门的问题聊聊。
"五菱宏光MINIEV能坐稳销冠吗?"
这个问题得两面看。
一方面,宏光MINIEV前9个月累计销量287972辆,证明这款车确实有市场基础。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的短途代步需求摆在那,只要价格够低、质量过关,销量就不会太差。但另一方面,随着比亚迪、吉利等品牌也开始推出便宜的入门级电动车,宏光MINIEV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能不能坐稳销冠,得看五菱能不能持续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特斯拉还能翻盘吗?"
短期内很难。
特斯拉现在面临两大困境:一是降价空间不大了,Model Y成本在22万左右,再降就要亏本;二是新车跳票,Cybertruck国产遥遥无期,新款Model Y要到2026年。反观国产品牌,技术迭代速度快,每季度都有新电池、新芯片上车,价格还能继续往下打。除非特斯拉拿出性技术,比如4680电池大规模量产、FSD完全自动驾驶在中国落地,否则被国产"按着打"的局面很难逆转。
"小米汽车还有戏吗?"
当然有戏。
小米SU7累计销量已经超过21万辆,这成绩对一个新品牌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而且小米的品牌号召力和用户粘性摆在那,只要YU7这款SUV能打,销量很快就能起来。小米得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小米生态"的体验要真正做到无缝衔接,不能只是噱头;二是产品迭代速度要跟上,不能让用户觉得"买了就过时"。
"新能源车价格战会打到啥时候?"
这个问题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价格战在2026年之前不会停。
现在新能源市场还在"跑马圈地"阶段,谁先占住份额谁就有定价权。但等到2026年之后,补贴退坡、充电网络完善,拼的就是"电池寿命、智驾能力、服务体系"这些硬核实力了。到那时候,活下来的品牌,一定是"技术护城河+用户口碑"双过硬的那几家。
9月榜单只是开胃菜,2025年的新能源战争才刚开始
从2025年9月这份销量榜就能看出:新能源车市场早就不是"特斯拉一家独大"的时代了。五菱用3万块的小车证明了"细分市场也能出爆款",比亚迪用近40万辆的月销量证明了"技术+规模才是王道",小米虽然遇到点小坎坷但依然有很大潜力。这个市场,已经从"拼品牌"进化到"拼实力"的阶段了。特斯拉要是还抱着"降价就能收割市场"的老思路,迟早要被国产品牌卷死。
Model Y丢冠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信号,告诉所有车企,中国市场已经不是那个"有牌子就能卖"的市场了。用户要的是真材实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配置和体验,而不是虚头巴脑的品牌溢价。小米汽车虽然9月销量有点"退烧",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雷军在造车上的投入和决心有目共睹,而且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基础摆在那。只要产品迭代跟得上、体验优化做得好,重新冲回月销两三万完全有可能。别让用户等太久,也别让"小米生态"成了"画饼"。
至于比亚迪,人家现在就是"卷王之王"。从技术到产能再到价格,比亚迪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降维打击"体系。其他品牌要么跟着卷,要么找准差异化定位,否则很难在比亚迪的"攻势"下活下来。如果现在给你25万预算买纯电车,你会选"降价后"的Model Y、"性价比之王"的比亚迪汉、还是"科技感拉满"的小米SU7?
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反正这场新能源大战,2025年才刚开始,后面还有好戏等着咱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