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付全款,车却不见影,车主维权难

最近,在咱们老百姓的日常消费里,买车这件大事似乎正在悄悄发生一些变化。

过去我们都觉得,买车无非就两种方式,要么是手头宽裕,直接全款拿下,图个省心;要么是手头紧点,办个分期贷款,慢慢还,压力小一些。

这两种方式都挺直接,钱和车的关系明明白白。

买车付全款,车却不见影,车主维权难-有驾

但是,现在汽车市场上冒出了一种新的玩法,很多人听了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甚至心里会打个鼓。

这种新模式被一些人形象地称为“期车”,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熟悉的“期房”?

就是房子还没盖好,开发商就拿着图纸让你先交钱,等建好了再交房。

现在,这套逻辑被一些汽车厂商学了去,用在了卖车上。

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来把这个过程捋一捋。

你看中了一款心仪的汽车,尤其是那些新发布的、热度比较高的车型,销售人员往往会告诉你,因为车太抢手,需要先交一笔定金来排队锁定名额。

到这一步,大家基本都能理解,毕竟热门商品嘛,供不应求很正常。

但接下来的操作,就开始让人感到不对劲了。

你交了定金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而这个等待期具体是多久,销售往往也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只会说“等厂家通知”。

然后,可能在几个月甚至更久之后,你会突然收到一条来自车企的正式通知,但通知的内容可能并不是“您的爱车已到店,请您来提车”,而是“您的车辆订单已进入生产序列,请您在7天内付清全部尾款”。

问题就出在这里。

车还没见到影子,甚至可能连生产线都还没上,就要求消费者把剩下的几十万车款一次性全部付清。

买车付全款,车却不见影,车主维权难-有驾

这笔钱一旦打过去,就意味着你的全部购车款都已经到了厂家的账户里,而你手里除了一纸合同和一张付款凭证,什么都没有。

车什么时候能真正交付到你手上?

还是一个未知数。

更让消费者感到被动的是,这类购车合同里通常会附带一个非常苛刻的条款,明确规定:如果消费者在接到付款通知后的规定期限内(比如7天)没有付清尾款,那么将被视为单方面违约,之前交的定金不予退还。

这就给消费者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付钱吧,几十万不是个小数目,钱交出去了,车却不知道在哪儿,心里完全没底,万一厂家后续出现什么问题,这钱和车岂不是都悬了?

可要是不付钱吧,那之前交的几千甚至上万的定金就等于白白送给了厂家。

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让很多消费者感觉自己像是被套住了一样,只能被动地跟着厂家的节奏走。

这种明显有失公平的合同条款,被大家称为“霸王条款”,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很多热门车不都得等吗?

比如小米汽车刚出来的时候,订单火爆,不也得等大半年才能提车吗?

这和我们说的“期车”是一回事吗?

其实,这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买车付全款,车却不见影,车主维权难-有驾

小米汽车的等待,是一个公开透明的过程。

它是因为上市后短时间内收到了远超其现有生产能力的巨量订单,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其上市后短短一个月锁单量就超过了7万台,这种情况下,产能跟不上需求,导致交付周期拉长,是市场规律的体现。

消费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为一个火爆的产品排队,等待的原因是“生产不过来”,心里是踏实的,也是一种市场选择。

但我们讨论的这种“期车”模式,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它更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金融工具,而不是一个单纯的销售行为。

有些车企可能并不是真的因为产能紧张才这么做。

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提前大规模地锁定消费者的资金,形成一个巨大的现金池。

试想一下,成千上万的消费者都把全款提前支付了,这笔庞大的资金对于车企来说,就是一笔无息贷款。

车企可以利用这笔钱去扩大再生产、搞研发,甚至去弥补其他业务上的亏空,而所有的资金占用成本和交付延期的风险,都巧妙地转移到了消费者的身上。

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从一个购车者,变成了一个给车企提供无息贷款的“投资人”,而且还是风险极高的那种。

这种做法从长远来看,对整个汽车行业都是一种伤害。

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大关,新能源汽车产销更是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

买车付全款,车却不见影,车主维权难-有驾

这样的成绩,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像比亚迪、蔚来、吉利等一大批企业在技术上的不断钻研,在产品质量上的严格把控,以及在服务上的精益求精,才共同擦亮了“中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

然而,当一些企业开始不把心思放在如何提升电池续航、如何加强车辆安全、如何优化智能体验上,反而去钻研合同文本的漏洞,试图通过一些不平等的条款来规避自身风险、套牢消费者时,这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

这不仅会严重透支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一旦形成风气,更会污染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

一个健康的汽车市场,应该是企业之间比拼技术、比拼产品、比拼服务的“阳谋”,而不是在合同里给消费者“下套”的“阴谋”。

如果消费者在购车时,首先要担心的不是车的性能好不好,而是合同里有没有陷阱,那将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悲哀。

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我们普通消费者确实需要提高警惕。

在做出购买决定、签署任何文件之前,一定要把合同条款仔仔细细地看清楚,特别是关于付款节点、交付时间、定金性质(是“定金”还是“订金”,一字之差,法律效力天差地别)以及双方的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

任何模糊不清的口头承诺都不要轻信,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的才是最有效的保障。

当然,光靠消费者自己擦亮眼睛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更希望相关的市场监管部门能够注意到这一新兴的、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苗头,并及时介入。

可以考虑出台更加细化的行业指导规范,比如,对于预售模式的汽车,能否规定在车辆生产下线、具备交付条件之前,车企最多只能收取一定比例的预付款,而不是全款?

能否对“合理交付期限”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防止无限期拖延?

同时,也需要建立和完善更加便捷、高效的投诉处理和维权机制,让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有地方说理,有途径解决。

只有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市场的竞争才能回归到产品和服务的正轨上来,我们的汽车产业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