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销量暴降,合资公司陷困境,神话破灭?

最近汽车圈里有件事,让不少老车迷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咱们很多人都熟悉的本田飞度,就是那款小巧灵活,被很多年轻人喜欢,甚至买来改装着玩的小车,它的销量可以说是跌到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今年8月份,这款车在全国范围内只卖出去了23辆。

本田销量暴降,合资公司陷困境,神话破灭?-有驾

您没听错,就是23辆,这个数字甚至不如一些小城市里一个普通小区里的汽车保有量。

这款曾经月销量轻松过万,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平民神车”的经典车型,如今的处境,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唏嘘。

当然,飞度一个车型的失利,还只是冰山一角。

它背后反映出的,是整个本田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巨大困境。

我们来看看更全面的数据,可能会更有感触。

本田在中国主要有两家合资公司,一家是广州的广汽本田,另一家是武汉的东风本田。

根据最新的统计,在2025年8月份,广汽本田的销量是2.0万辆,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将近四成;而从今年1月到8月这八个月的总销量来看,也比去年少了三成。

东风本田那边的情况同样不乐观,虽然8月份的销量比去年同期稍微高了一点,但看前八个月的累计销量,也下滑了近三成。

这是什么概念呢?

在几年前,也就是本田最风光的时候,这两家公司随便哪一家,一个月卖出超过10万辆车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本田销量暴降,合资公司陷困境,神话破灭?-有驾

而现在,两家加在一起,一个月都很难突破6万辆。

市场的反应是最直接的,为了把车卖出去,现在去本田的4S店,会发现很多车型都有不小的优惠,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曾经一些热门车型甚至需要加价才能提车,而现在,经销商们普遍面临着库存压力大、车卖不动的难题。

这说明,本田这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和议价能力,正在实实在在地减弱。

我们再具体看看那些曾经家喻户晓的明星车型,如今都怎么样了。

先说广汽本田,它的当家轿车雅阁,曾是中型轿车市场的绝对王者,巅峰时期一个月能卖掉2.5万辆,稳稳地排在同级别车型的前三名。

而现在,8月份的销量只有1.2万辆,已经被挤到了排行榜的第十位。

还有像皓影这款SUV,也曾是市场上的热门选择,现在也跌出了细分市场的前十名。

至于缤智、冠道这些车型,月销量更是只有几百辆,在庞大的汽车市场里,几乎可以说是被边缘化了。

东风本田的情况也差不多。

本田销量暴降,合资公司陷困境,神话破灭?-有驾

曾经凭借出色的动力和操控,被年轻人追捧的思域,当年也是月销2万辆的常客。

而如今,8月份的销量只有3882辆,连过去的零头都不到。

作为销量支柱的CR-V,虽然销量还算可观,卖了1.3万辆,但它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咱们国产的吉利星越L、比亚迪宋Pro DM-i、长安CS75 PLUS等车型不断地蚕食。

还有小型SUV XR-V,一个月只卖了三百多辆,对整体销量的贡献已经微乎其微。

回顾2020年,那时候的本田在中国市场可谓是如日中天,两家公司加起来一年能卖超过160万辆车。

而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萎缩到了不足90万辆,短短四年时间,销量几乎减少了一半。

进入2025年,这种下滑的趋势并没有停止,反而还在继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曾经如此强大的本田,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呢?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我们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

过去我们买车,最看重的是什么?

本田销量暴降,合资公司陷困境,神话破灭?-有驾

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核心技术,也就是所谓的“三大件”。

本田恰恰是这方面的技术专家,它的发动机技术在全球都享有盛誉,这也是它过去能够立足市场的根本。

但是,现在的消费观念变了。

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他们对汽车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台可靠的代步工具。

他们更看重车内的科技感,比如那块越来越大的中控屏幕,好不好用、流不流畅的车机系统,能不能语音控制各种功能,以及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够不够智能。

简单来说,汽车正在从一个纯粹的机械产品,变成一个集出行、娱乐、社交于一体的“智能移动空间”。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国产品牌,特别是像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企业,可以说走在了前面。

他们抓住了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个历史机遇,通过推出一系列在设计、配置、智能化体验上都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彻底改变了市场的游戏规则。

当消费者发现,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一辆空间更大、内饰更豪华、科技配置更丰富、开起来还更省钱的国产新能源车时,像本田这样还在固守传统燃油车优势的合资品牌,自然就显得吸引力不足了。

除了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本田自身在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迟缓和犹豫,也是导致今天困境的重要原因。

本田销量暴降,合资公司陷困境,神话破灭?-有驾

我们看到,本田也推出了几款纯电动车型,比如e:NS1、e:NP1等等,但这些车在市场上的反响非常平淡,销量也一直打不开局面。

很多消费者觉得,这些电动车感觉就像是把原来的燃油车换了个电动马达,无论是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在核心的三电技术、智能化水平上,都和主流的国产新能源车存在不小的差距。

更让人感到困惑的,是本田在产品定价上的策略。

今年3月,东风本田推出了一款名为S7的纯电中型SUV,起售价竟然高达25.99万元,这个价格甚至比同级别的行业标杆特斯拉Model Y还要贵。

这样的定价策略让市场普遍感到不解,结果可想而知,第一个月只卖出了373辆。

看到情况不妙,广汽本田在4月份推出它的兄弟车型P7时,就务实了很多,直接把起售价定在了19.99万元。

就在P7发布当晚,东风本田S7也紧急宣布降价,把起售价同步调整到了19.99万元。

这种上市不久就大幅降价的行为,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对品牌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会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体系产生怀疑,也暴露出企业内部在战略决策上的混乱和对市场的不了解。

如今的本田,正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一方面,是来自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大攻势,它们用更符合时代潮流的产品,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是自身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的步履维艰,推出的新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本田曾经引以为傲的技术光环正在逐渐褪色。

随之而来的,还有售后服务网络可能出现的收缩、二手车保值率的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都将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对于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创造了无数辉煌的品牌来说,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尽快拿出能够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