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X5那台采埃孚8AT,转速波动150转;某自主品牌的“8AT”,0.4秒动力中断——销售嘴里的变速箱都一个样

宝马X5那台采埃孚8AT,转速波动150转;某自主品牌的“8AT”,0.4秒动力中断——销售嘴里的变速箱都一个样?老司机:差了十万八千里

上周在重庆解放碑那条30%的陡坡,我坐在朋友的凯美瑞副驾,看他松开刹车踏板,车子纹丝不动地停在原地。右脚轻点油门,整台车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托着,稳稳当当起步上坡。我问他怎么做到的,他笑着说:“爱信那套液力变矩器,15公里时速就锁止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些车主能把一台变速箱开到报废都不出毛病,而有些人两三年就得进厂大修。

采埃孚那套玩法,藏在120公里时速背后

开过宝马X5的人大概都有个感受——高速巡航时这车特别“省心”。脚搁在油门上,发动机声音低沉得像在打盹。可一旦你想超车,深踩油门那一瞬间,前轮突然分到四成扭矩,整台车像被人从后面推了一把。

这切换过程快到什么程度?我专门找了个山路试过,连续从5挡掉到3挡,盯着转速表看——指针就晃了一百来转。后来托关系拿到实测数据,150转的波动幅度,行业平均值是300转。这多出来的一倍差距,或许就藏在那0.2秒的响应时间里。

有个开奔驰E级的朋友跟我抱怨过:“都是8AT,我这台油耗比X5还高。”我说你看看变速器型号,不是一家的东西。后来他查了才知道,虽然都叫8AT,但扭矩分配逻辑完全不同。宝马那套能把85%的力量甩给后轮降油耗,切换到四驱模式也就眨眼工夫。

丰田的变矩器,日本人玩得很细

说起平顺性,爱信那套系统确实有门道。有次陪表哥去看车,销售让我们试驾凯美瑷。市区跟车那段路,前车走走停停,我们时速基本没超过20。整个过程下来,表哥问我:“这车变速箱是不是坏了?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宝马X5那台采埃孚8AT,转速波动150转;某自主品牌的“8AT”,0.4秒动力中断——销售嘴里的变速箱都一个样-有驾

我说你这是没开过双离合。低速蠕行时,有些车那个顿挫感能把人晃出晕车来。爱信这套东西厉害就厉害在,液力变矩器锁止得特别早,动力损耗直接消掉了。据说传动效率能到92%,这数字放在AT变速箱里算是顶尖水平。

跑过几年下来,变速箱基本没进过修理厂。车主论坛上有个统计,93%的车主觉得这台车低速跟车时的顿挫“几乎察觉不到”。这个比例在20万级轿车里排第一,日系车主愿意复购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君越那台9AT,其实是个“障眼法”

别克君越那台变速箱有点意思——销售说是9AT,物理结构上其实还是8个挡,多出来那一个是超速挡。不过话说回来,开起来确实舒服。

去年跑过一次京沪高速,全程开定速巡航,车速稳定在110。我特意看了眼转速表——1800转,比同级别车型低了差不多300转。整个车厢安静得只能听见轮胎碾过路面的声音,开四五个小时下来也不觉得累。

这套变速箱最绝的是齿比跨度大,1挡能到4.69,超速挡只有0.62。发动机始终待在最舒服的转速区间,油耗自然就下来了。不过它有个问题——为了配合48V轻混系统,整个变速箱的尺寸比采埃孚的大了18%,只能装在纵置发动机上。这也是为什么你在很多横置平台的车上见不到它。

某些“8AT”,水分大得离谱

宝马X5那台采埃孚8AT,转速波动150转;某自主品牌的“8AT”,0.4秒动力中断——销售嘴里的变速箱都一个样-有驾

前两个月试驾了台某品牌SUV,销售拍着胸脯说:“咱这车8AT变速箱,跟合资一个水准。”我开出去不到五分钟就发现不对劲——仪表盘上确实显示8个挡位,可降挡时那个动力中断感太明显了。

后来托朋友查了技术资料,原来是7速双离合加了套显示算法,硬生生在屏幕上凑出8个挡。最要命的是散热问题,跑了十几分钟激烈驾驶,变速箱油温飙到140度,系统直接启动保护程序限制动力。这种体验放在二十来万的车上,确实说不过去。

质量投诉平台上一查,这款变速箱的故障率是传统8AT的3.2倍。离合器结合时间长达0.4秒,开起来就像踩油门和动力输出之间隔了个传话筒。有车主说:“刚提车那会儿还能接受,开了一年多,换挡顿挫越来越明显。”

奔驰的9G-TRONIC,细节藏得很深

奔驰自己搞的那套9速变速箱,用料就很考究。摩擦片表面涂了层只有2微米厚的类金刚石涂层,这个厚度大概是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耐磨度据说能提升5倍,冬天在漠河零下30度启动,换挡时那个平顺感跟夏天没什么区别。

更有意思的是它能“学”驾驶习惯。我一个开C级的朋友,刚买车那阵子喜欢开舒适模式,变速箱就老实巴交地早升挡。后来他迷上跑山路,长期挂运动模式,过了两三个月发现换挡时机变了——发动机转速经常保持在3000转以上,整台车的性格都变得激进起来。

这种“越用越顺手”的调校,或许就是豪华品牌敢卖那个价的底气之一。不过话说回来,这套东西维护成本也不低,进一次4S店光检查费就得小几千。

宝马X5那台采埃孚8AT,转速波动150转;某自主品牌的“8AT”,0.4秒动力中断——销售嘴里的变速箱都一个样-有驾

比亚迪DM-i和特斯拉,玩的是另一套规矩

最近开了几次秦PLUS DM-i,发现它根本不按传统变速箱的路子来——80公里时速以下,发动机只管发电,车轮完全靠电机驱动。超过80才让发动机直接介入,整个切换过程0.1秒,快得你根本察觉不出来。

油耗能做到3.8升,传动效率达到97.5%。没了液力变矩器这个“吃油大户”,动力响应直接跟纯电车一个水平。市区加速超车,电门一踩车就窜出去,完全没有传统AT那种“想一想”的迟疑。

特斯拉就更激进——单速减速器,连变速箱都不要了。零件数比传统8AT少了七成,维护成本砍到五分之一。Model 3在纽伯格林连续跑了10次全力加速,性能没有任何衰减。看着这些新能源车的表现,传统变速箱厂商大概真得好好想想出路了。

写在最后

这些年跑下来,我发现一个规律:挡位数字好看不好看其实不重要,关键得看匹配调校。同样挂着8AT的牌子,有的能给你丝滑体验,有的只是数据好看。

买车的时候,别光听销售嘴里说什么8AT、9AT,自己上路跑一圈最实在。低速跟车看顿挫,高速超车试响应,上坡起步测平顺——这三个场景走一遍,心里基本就有数了。毕竟开车这事儿,最终还是得你自己的屁股和右脚说了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