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看似普通的订单消息,突然把市场的嗓门拉高了好几个分贝。
据素材所载数据,特斯拉刚刚和韩国能源巨头三星SDI谈成一笔价值三万亿韩元的储能电池大单,折合人民币接近150亿。
这笔订单落地后,三星SDI的股价应声跳涨8%,就像有人在盘面里扔下一块巨石,水面一圈一圈扩散开去。
说白了,这不是一笔小买卖,它像一根接力棒,从宁德时代的手里暂时递到韩国厂商手中,动作不大,信号很重。
按素材口径,特斯拉的储能业务是它的第二大赚钱点,最近三个月贡献营收243亿,毛利率超过31%,这部分现金奶牛突然换了“挤奶工”,谁都会盯着看。
我一开始以为这只是一次供应链的正常切换,但回看过去几年的合作轨迹,心里多少有些悬。
据素材所载数据,自2022年起,宁德时代成为特斯拉Megapack电芯的独家供应商,双方关系一度被视为“中美技术互补”的典范。
2025年初,双方还在上海就扩产进行磋商,计划把年供应量提高到15GWh以上,以满足特斯拉全球储能部署的需求。
拉回到当下,订单忽然转向韩国,外界顺势把这事儿贴上了“去中国化”的标签,这个框架让一切都变得戏剧化。
问题是,戏剧化的背后到底是策略还是无奈,是长期路径还是阶段动作,这个悬念才是盘面真正的牵引力。
资金的奔跑节奏,更多是价格驱动下的主动性成交推断,非真实现金流,这一点需要先按下不表,避免误读。
想把这件事讲清楚,需要把舞台灯往成本和政策那一侧多打几束光。
据素材所载数据,美国对中国电池征收的叠加关税已高达40.9%,涵盖基础关税、301条款关税等多重名目。
仅2025年4月,这些关税就给特斯拉增加了3亿美元的成本负担。
这不是一两个百分点的抖动,而是像突然抬高的水闸,把本来顺畅的成本之河硬生生拦出回流。
在这样的水位下,特斯拉调整储能电池订单的方向,倾向于是一种“避风港式”的动作。
我差点把它理解为对中国供应商质量和技术的否定,但素材明明说得很直白,短期内它仍然无法摆脱对中国电池的依赖。
据素材所载数据,中国在磷酸铁锂产业链中占据全球94%产能,从原材料加工到技术迭代形成了全链条优势。
韩国供应商在关键材料层面仍需依赖中国,哪怕合作签下来,三星SDI最早也要到2027年才能量产供货。
换个说法,这次订单更像一张提前预订的船票,船造好之前,人还是得在当前的港口生活。
在整车层面,关税的“硬钉子”已经打到要害。
据素材所载数据,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北美的Model Y曾被迫停摆。
Model S与Model X两款旗舰车型因为关税的推动,售价飙到145万元,最后无奈退出中国市场。
按素材口径,这些动作的逻辑链条并不复杂:成本被抬高,产线受阻,订单就会寻找新路径。
芯片和电池的路线图同样出现了多重分流。
据素材所载数据,特斯拉在芯片端不只靠台积电,还和韩国的三星电子签下价值1100多亿人民币的巨额订单。
电池侧也在做去中国化的布局,向LG新能源下了300多亿的订单,把筹码分散在不同的供应商身上。
这套分散风控的动作,确实让人想起手机行业的另一位巨头。
据素材所载数据,苹果这几年一直在做供应链迁移,把产能往印度、越南搬。
印度这边折腾到现在,已经拿下全球16%以上的iPhone产能,上半年造了2390万台iPhone。
素材还给了一个更刺耳的时间戳:到2026年,供给美国的iPhone可能全部都是印度制造。
越南则从中国手里分走了20%的iPad订单和65%的AirPods订单。
这几个数字摆在一起,你细品,其实不是技术输赢的故事,而是成本、政策和地缘拉扯的故事。
我得纠正一下前面的情绪化解读,特斯拉并非转身就走,它在中国的“根系”仍然很深。
据素材所载数据,特斯拉在中国有上海超级工厂,去年汽车交付量91.6万辆,占其全球交付量的一半以上。
这座工厂的供应链国产化率超过95%,等于把大多数零部件的接力棒交到本地厂商的手里。
据素材所载数据,2025年价格调整后,单月订单激增200%,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车市的市场份额巩固在18.7%。
不止整车,特斯拉还在上海建了一个储能超级工厂,从投资动作看,它和中国的深度绑定仍在延续。
所以矛盾就明晰了:关税把出口通道卡住,企业用备胎策略分散风险;同时,内生的效率与成本优势又把核心产能留在中国。
按这个节奏走,不是简单地“去”和“留”,更像是多区域的棋盘布局。
把散落的信息重新连线,故事的骨架就露出来了。
据素材所载数据,这场供应链调整的背后,是特斯拉构建“区域化供应闭环”的长期野心。
在北美,它通过墨西哥工厂来规避对华关税,用韩国企业的美国产能为储能业务兜底。
在欧亚,它以上海工厂为轴心,依托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与效率优势覆盖周边市场。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话听起来朴素,但对一个全球化公司来说,是抵御地缘风险的硬逻辑。
这套策略的底色并不是否定中国市场的价值,而是用空间换时间、用分布式产能对冲不确定性。
从储能业务的维度再看一次,按素材口径,过去它几乎100%依赖宁德时代等中国供应商,关税压力袭来,这一块就成了重灾区。
寻找中国以外的替代方案成为必然选择,但量产的时间表摆在那儿,2027年前依赖关系很难真正被切断。
一个落锤句留在这里:这更像是一次制度性搬家,而非一场情绪化撤退。
画个比喻,它像在多条河道里摆渡,洪水来时换道,水退后再回主航道,船不设一个港口的永久锚。
这套“换挡—接力—复位”的节奏,把政治和经济的剪刀口变成了企业运营的节拍器。
我的第二处自我修正是,别用非黑即白的镜头看待供应链迁移,它更多是“趋利避害”的工程而非“立场选择”的表态。
接下来是风向提示,用条件句把边界画清楚,避免误解为操作建议。
如果美国对中国电池的关税维持在按素材所载数据的40.9%叠加水平,企业的订单分流倾向于会延续到储能与芯片两条线。
如果韩国供应商的量产节点仍是素材所载数据的2027年,那么在此之前,特斯拉对中国电池的依赖关系暂且看难以根本改变。
如果中国供应链无法继续守住绝对成本优势,素材中的提醒值得重读:技术、效率、良率需要练成独家秘籍,才能减缓巨头产能外迁的速度。
如果特斯拉的“区域化供应闭环”战略持续推进,在北美用墨西哥与韩系产能搭桥,在欧亚用上海工厂辐射,订单的水位会像潮汐一样在不同海域之间切换。
最后抛两个问题,看看你的直觉往哪边站。
你更关注哪条主线,储能订单的切换,还是芯片与整车的分流。
你倾向于哪个判断,去中国化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还是会被拉长到至少2027年。
信息基于网络数据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