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要是您去汽车市场逛一圈,可能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以前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甚至还得排队加价才能买到的合资品牌SUV,现在价格变得特别亲民,优惠力度大得让人有点不敢相信。
不少朋友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是厂家突然大发善心,还是说这里面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情况?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一聊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给说清楚。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波降价到底有多猛。
可以说,从十几万的家用车到四五十万的豪华车,几乎没有哪个品牌的燃油SUV能置身事外。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些过去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
比如大家熟悉的宝马X1,部分地区的优惠幅度甚至超过了百分之四十,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原来标价三十多万的车,现在二十万出头就能开走,这个价格在两三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奔驰GLA和奥迪Q3身上,它们的优惠也普遍达到了三成以上,直接把豪华品牌的入门门槛拉到了一个全新的低度。
除了德系的“BBA”三巨头,像凯迪拉克、沃尔沃这些二线豪华品牌也没能幸免,旗下的主力SUV车型也都有着非常可观的优惠。
这让很多原本预算只够买一辆普通合资品牌高配车型的消费者,现在踮踮脚就能够到豪华品牌的门槛了,吸引力确实不小。
豪华品牌都这样了,那么市场份额更大的主流合资品牌,竞争压力自然就更大了。
我们平时在路上最常见的那些车型,比如本田的CR-V、丰田的RAV4荣放,这些都是过去几十年里国内SUV市场的常青树,保值率高是它们的一大标签。
但现在,这些“神车”的光环也暗淡了不少,普遍给出了超过百分之二十五的优惠。
这意味着一辆二十万左右的车,能便宜五六万块钱,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还有大众旗下的途岳、探岳,日产的奇骏、逍客,别克的昂科威等等,无一例外都加入了这场“价格战”。
可以说,整个主流合资燃油SUV市场,已经从之前的比拼产品力,彻底进入到了赤裸裸拼价格的阶段。
当然,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也没有闲着。
像哈弗H6、长安CS75 PLUS这些常年占据销量榜前列的车型,本身定价就很有优势,现在也进一步给出了优惠。
荣威、奇瑞等品牌也都在跟进。
连一直定位比较高端的红旗品牌,旗下的HS5等主力车型也放低了姿态。
不过,国产品牌和合资品牌降价的出发点和心态,其实有着根本的不同,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面积、大力度的降价潮呢?
这背后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给整个传统燃油车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这种冲击,已经不是简单地抢占市场份额了,而是在改变整个游戏的规则。
大家可以想一想,十年前我们买车,看重的是什么?
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是品牌的口碑和耐用性。
那个时候,合资品牌凭借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牢牢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
但是现在,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他们对汽车的需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基本的代步功能,他们更看重车里的那块大屏幕是不是够智能,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能不能像用手机一样方便地更新系统、增加新功能,以及车辆的加速快不快、开起来安不安静。
在这些新的需求点上,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我们国产的智能电动汽车,展现出了对传统燃油车压倒性的优势。
电动车天生就具备加速快、行驶安静平顺的特点。
而在智能化方面,国产新能源品牌更是把车机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玩得炉火纯青。
当消费者体验过那种丝滑流畅的车机交互、精准识别的语音控制,再回到燃油车里,看到那个反应迟钝、功能单一的车机,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的使用成本也低得多,一度电几毛钱,跑一百公里也就十几块钱,而燃油车一箱油就要好几百,这个差距是实实在在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喊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直接把新能源车的价格打到了和同级别燃油车一个水平线,甚至更低。
当一辆配置更高、体验更好、使用成本更低的新能源SUV,卖得比优惠后的合资燃油SUV还便宜时,消费者的选择自然会发生倾斜。
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稳定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这意味着现在市面上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
这股不可逆转的浪潮,让那些还在依赖燃油车赚钱的合资品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面对这种局面,合资品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他们过去根据市场预期生产了大量的燃油车,现在市场风向变了,这些车就成了库存,积压在仓库里。
汽车是会不断贬值的商品,放着不动就是亏钱,所以他们必须通过大幅降价来清理库存,尽快回笼资金。
另一方面,他们在向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动作普遍比较慢,推出的很多电动车型产品力不足,被消费者批评为“油改电”,市场竞争力不强。
因此,他们需要通过降价燃油车来维持住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渠道运转,为自己研发真正有竞争力的电动车争取宝贵的时间。
所以说,合资品牌的降价,更多是一种被动的、无奈的自救行为。
而我们国产品牌的降价,则更多是一种主动出击的进攻姿态。
他们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取得了领先优势,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同时,在燃油车领域,通过降价可以进一步挤压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加速市场的洗牌过程。
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基于自身强大的产品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对合资品牌发起的总攻。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燃油SUV大降价,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市场现象。
它是中国汽车市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缩影。
这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崛起,是中国品牌技术实力的提升,更是中国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
那个单靠一个外国车标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市场竞争的规则,正由我们自己来书写。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既提供了一个以很低价格买到合资燃油车的机会,也提醒着我们,汽车世界的未来,已经清晰地指向了电动化和智能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