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四十,选车这事原来没想过会变得这么具体。去年,母亲膝盖不太利索,去医院一趟三回,家里那小两厢,后座能坐仨但空间实在窘,爸妈老说腿都发麻,不出几里地就嚷着换车。换车这念头,其实拖了有半年,有时也犹豫,怕折腾白费。那两厢还是婚后买的,舍不得。
家里微信小群时不时冒出来点“买买买”的话题——我妹在群里发试驾短视频,屏幕大的像投影仪;另一个表姐又推电动车,说起步能蹿得像脱缰。倒头让我想,这些都挺好玩,但老人下车得扶腰,爸的钓箱再大都没地儿搁,这些小聪明真没用过。直到张叔喝早茶时拍着我肩说,我CR-V都开五年了,拉老丈人去住院,儿子的婴儿床往里一塞就妥,车事儿上也就换过轮胎和雨刮,别的毛病没见过。张叔总直肠子,信他没错。
那天去看车,销售小李穿件皱巴巴衬衫,带着我们转圈。母亲有点拘束,坐后排试试,腿能伸直,还能往后靠一靠。出口就是“唉,这比咱家沙发软!”小李嘿嘿地补一句,这个座椅角度还调得宽,从群里看有人拆过,里面填充料还挺足——顺便说,有一款冷门的“静音玻璃”选配,老佛爷家用,这个车其实就带着。
后备厢的事,父亲最在乎。那几天他扫了市场,一副钓鱼箱、两个凳子加雨伞,还有孩子那小滑板车,差不多全往里怼,地毯还是平的。上次那老车,啥都得斜着堆,车门一下雨都蹭水。张叔在旁边啧啧说,他家还买了个国产新能源,说后备厢漂亮,但就是有点浅,装大东西不好使。CR-V这箱子是真实在。
提车那周,正好赶上医院复诊,路上堵得不行,我一边打方向盘一边在心里嘀咕,还好这车没什么硬梆梆的感觉,挤两条窄巷也够灵活。母亲在车里偷偷评价,说空调有个“分区温控”,她吹风不冷,父亲在前排开着也不热。其实我事后才琢磨过,群里说这配置是顶配标配的,但销售小李随口一提,说低配也加上了,厂家今年小气了一点,给的不太多。
下雨那天下班,母亲坐后排说一嘴:“这雨声隔得干净,窗子也不漏水。”有次修小车窗的时候,师傅念叨几句,说本田的密封条不是最贵的,但撑年头倒结实,不软不硬。那师傅平时只修日系,说最多见小的掉渣,几乎不漏。
周末好天,带着一家人去郊外,两岸柳树蹭着车顶。孩子在后备厢搬帐篷,父亲把钓鱼箱倒过来都不打转。父亲那句“油门不窜不肉”,后来我自己琢磨开,觉得其实这车有点拖沓,但稳当。有一次邻居来串门问油耗,我记不清数字,群友自测说百公里八个多,后来高速上猛踩过一次,大约十个。老爸鼓捣完发动机,说没啥毛病,隔几百公里一保养,师傅说机油换日本原厂的就行,别贪便宜。
说到冷门配置,后来查了一下这车有LED远光灯,以前没有,声音挺亮。群里有人换了氛围灯,说晚上跑山顶路,照明赶上欧系车。有个司机说胎噪略大,开了两年了,听师傅建议加了隔音棉,稍稍好点。还有,有些车主才发现后排地板其实是平的,父亲说,这样挪来挪去不绊脚,坐着不憋屈。
以前挺热衷合资和新能源跟欧系对比,有群里小伙伴买了老帕萨特,别家那车跑高速稳得不行,可市区里倒没CR-V顺溜。有人吐槽过本田老掉进机油门,维修师傅吆喝说:“机油门那是上一代,后来都防住了。”没遇上过真毛病。
半年下来,这车像家里老大哥,啥都给你妥妥贴贴安排好。生活琐事,医院、郊游、轮胎补气、孩子忘了水杯,仿佛都跟它有关。有天小姐姐开CR-V下班,撞了路口铁栏,不大不小的破皮,保险报了半月修好了,修车师傅说这杠子算皮实,塑料不易碎。这车没啥能吹的牛,但真顶事。
至于车后的小贴纸,父亲加了个钓鱼图案,孩子贴了个猫爪,最后家门口邻居瞅了半天,搂着我说,市里想找个皮实的SUV,除了这本田,还能挑啥?我一时没搭茬。至于这CR-V,以后去哪都顺手,听说隔壁家刚收了台同款,我在小区门口撞见,打了个招呼,没说太多。你问这车将来还会干啥,想来就是家里啥都甩不掉的老伙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