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阳光透过办公室窗户,照在某汽车零部件厂老板老李的办公桌上,那里放着两张催款单和一张工资表。老李叹了口气,拿起手机给合作车企的采购经理发了条消息:"王经理,上个月的货款能不能先付一部分?工人工资快发不出来了。" 这样的对话,半年来已经重复了无数次。就在老李焦虑等待回复的时候,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在发布一份重要倡议,这份倡议或许能改变老李这样的中小企业主的困境。
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像一场热闹的接力赛,车企和供应商们手递手传递着创新与发展的接力棒。但在这场比赛中,有一个隐形的 "计时器" 让不少参与者倍感压力,那就是账期。账期就像接力赛中的停顿,短暂的停顿能让选手调整呼吸,但过长的停顿会打乱整个队伍的节奏。
2024 年,国内上市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到 182 天,有些甚至超过 240 天,这意味着供应商要先垫资半年甚至八个月才能拿到货款,对小企业来说,这相当于大半年没有收入却要持续支付房租、工资和原材料费用。这种超长账期与 2025 年 6 月实施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中 "60 天内付款" 的规定形成了鲜明对比,账期争议由此成为行业焦点。
账期争议背后的产业逻辑
要理解账期争议,我们得先明白账期到底是什么。简单说,账期就是供应商把零部件交给车企后,到收到货款之间的这段时间。就像我们在菜市场买菜,摊主说 "今天没带钱,过几天给你",这个 "过几天" 就是账期。区别在于,菜市场的账期可能是几天,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账期曾经长达半年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长的账期?这要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特点说起。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战此起彼伏,车企们陷入了 "卖得多、赚得少" 的怪圈。为了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一些车企就通过延长账期的方式,把压力转移给上游供应商。就像一个家庭遇到开支紧张时,可能会先欠着水电煤费用,把现金留着应急。但这种做法对供应商来说可不轻松,尤其是中小企业,他们本身资金实力不强,长时间收不到货款,很容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
老李的工厂就是这样。他给一家新能源车企供应车载充电器的外壳,一辆车需要两个外壳,每个外壳的利润不到 10 元。车企每个月要采购 5 万个,看起来订单不小,但货款要等四个月才能收到。老李每个月要先垫资采购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资,四个月下来,垫资的金额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为了维持生产,他不得不向银行贷款,支付的利息又吃掉了一部分利润。"有时候真想不做了,但厂里几十号工人要吃饭,只能硬撑着。" 老李无奈地说。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快,供应商还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改进产品。长期账期让他们的资金被大量占用,就像家里的存款被长期冻结,急用钱的时候拿不出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更让人担心的是,当供应商同时面临利润下降和账期延长的双重压力时,可能会选择降低材料标准来节省成本。就像我们装修房子,如果预算突然被削减,又要按时完工,可能会悄悄用便宜点的材料代替。但汽车零部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任何一点偷工减料都可能埋下巨大隐患。
破局之路:政策、金融与行业自律的三重发力
面对账期争议带来的种种问题,解决之道正在从多个方向同时推进。2025 年 6 月 1 日,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施,为这场争议定下了明确的政策基调。条例规定,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应当自货物交付之日起 60 日内支付款项;如果迟延支付,还要支付逾期利息。这条规定就像给产业链装上了一个 "计时器",明确了付款的最后期限,让供应商们有了法律保障。
政策的出台为解决账期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但要真正落地见效,还需要具体的操作规范。2025 年 9 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针对之前账期计算模糊的问题,明确规定 "60 天账期自交货并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还要求车企在收货后 3 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这就像给 "计时器" 设定了清晰的开始按钮,避免了过去有些车企通过拖延验收来变相延长账期的做法。
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为缓解账期压力提供了新思路。光大银行推出的 "全程通" 金融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这个平台,供应商可以用对车企的应收账款作为担保,提前从银行获得融资,等收到车企货款后再归还给银行。这就像我们用信用卡提前消费,解决了短期内的资金周转问题。截至 2025 年,"全程通" 已经累计提供了超过 2 万亿元的融资支持,帮助众多像老李这样的供应商渡过了资金难关。
老李的工厂今年就加入了这个平台。"以前最怕的就是月底,既要付原材料款又要发工资。现在只要供货验收合格,银行很快就能放款,资金压力小多了。" 老李笑着说,"就像下雨天突然拿到了一把伞,心里踏实多了。" 有了稳定的资金流,他最近还投入资金更新了生产线,产品质量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行业自律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2025 年 6 月,17 家重点车企公开承诺 "支付账期不超过 60 天",到 9 月中汽协发布倡议时,这些车企又纷纷表态将积极落实倡议要求。小鹏汽车更是率先行动,通过内部邮件明确账期调整步骤,成为行业践行承诺的榜样。这种行业内的自我约束,就像邻里之间的互助约定,让整个产业生态更加和谐。
平衡之道: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
解决账期争议,说到底是要在车企和供应商之间找到资金流的平衡点,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对车企来说,缩短账期虽然可能增加短期资金压力,但从长远来看,能获得更稳定的零部件供应和更高的产品质量,这就像种果树,只有平时精心浇水施肥,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
对供应商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合理的账期意味着更稳定的现金流,能够有更多精力投入研发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就像运动员有了充足的营养补给,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数据显示,那些账期规范的行业,中小企业的存活率和创新能力都明显更高,这正是整个产业链希望达到的效果。
要实现这种平衡,需要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车企应该着眼长远,把供应商看作合作伙伴而不是单纯的成本来源,通过优化内部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来消化缩短账期带来的压力。供应商也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通过技术创新和质量改进增强议价能力,形成与车企平等合作的基础。
政府和行业协会则要继续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工信部已经开通了 "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反映窗口",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维权渠道。这种监督机制就像产业链的 "体检中心",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防止账期问题再次恶化。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认为,细化的账期规定有助于车企更好地兑现承诺。这就像给产业发展装上了 "导航系统",让每一家企业都清楚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当所有企业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时,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健康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就像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一时的速度,而是持久的耐力。合理的账期管理,就是这场马拉松中的合理配速,既能保证当前的前进动力,又能为长远发展保存实力。当车企和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整个产业链就会充满活力,最终受益的不仅是企业,还有广大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经济。
只有健康的产业生态,才能孕育出更优质、更安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动绿色出行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