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奔驰EQS从德国斯图加特出发,驶抵瑞典马尔默,全程1205公里无需充电,剩余电量还能支撑137公里,这个数字瞬间点燃了全球汽车圈的争论。
欧美媒体迅速宣称“固态电池领先中国20年”,国内行业则反手扔出数据:国轩高科金石电池量产线良品率已达90%,长安汽车金钟罩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上市,能量密度400Wh/kg。
这场围绕“固态电池”的竞赛,早已超越简单的续航比拼,成为材料科学、产业链整合与商业化能力的终极对决。
实验室理想vs真实路况
奔驰的测试车搭载美国Factorial Energy的锂金属电芯,电池组由英国F1技术中心参与设计,通过气压致动器调节电芯胀缩,将能量密度推至450Wh/kg。
此次路测选择开放公路而非实验室环境,途中经历城市拥堵、高速巡航与低温路段,最终续航达成率超过90%。
然而,这款电池的核心材料供应商中,三家来自中国。其中固态电解质隔膜由国内某企业提供,暗示着全球供应链的复杂咬合。
专利数据背后的文字游戏
欧洲专家所谓“领先20年”的论断,实际指向全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专利。 但专利分布显示:中国以全球54%的申请量居首,日本占15%,欧洲仅9%。
差距在于,欧美在硫化物电解质、氧化物涂层等细分材料上起步更早,而中国在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上已抢占先机。
例如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已量产,比亚迪60Ah全固态电池完成中试,能量密度达400Wh/kg。
欧美阵营的实验室数据确实更激进:宝马与Solid Power合作的硫化物电解质电池,目标能量密度超500Wh/kg;中科院甚至公布过600Wh/kg的样品。
谁的路线更务实?
全固态电池面临成本与工艺的绞杀。 核心材料硫化锂每吨价格高达300万元,是碳酸锂的40倍;生产需在无氧无水环境中进行,良品率普遍低于50%。
因此,国内企业选择以半固态电池过渡:蔚来ET5T、岚图追光等车型已搭载半固态电池,续航突破1000公里。
欧美车企直接押注全固态。 丰田计划2027年量产,奔驰目标2028年装车,但均未公布具体成本控制方案。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对市场节奏的判断分歧:中国选择“边量产边迭代”,欧美坚持“技术成熟再商用”。
中国底牌不在实验室,而在工厂里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中,中国企业占六席,掌控锂资源加工、正极材料、电芯制造等关键环节。这种规模优势使得国内半固态电池成本正快速下降:上汽MG4半固态电池版本车型售价已压至9.98万元。
反观欧美,重建产业链需十年以上周期。奔驰的测试电池虽性能亮眼,但其电芯依赖美国供应商,电池组依赖英国F1团队,本土化生产能力尚未成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