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花25万买德系SUV的车主,现在开着30万纯电G9说了句话:有些体验,尝过就回不去了

三年前花25万买德系SUV的车主,现在开着30万纯电G9说了句话:有些体验,尝过就回不去了

上周末带着一家老小去郊区,高速上遇到连续十几个减速带。我下意识握紧方向盘准备迎接颠簸,结果后排老婆捧着的豆浆杯愣是一滴都没洒出来。旁边五岁的儿子趴在窗户上数减速带,数着数着睡着了。下了高速我特意问老婆:“刚才那段路颠不颠?”她抬头看我,一脸疑惑:“什么路?我一直在看手机啊。”

这事儿要搁在我那台开了八年的德系车上,根本不可能。

最近身边换车的朋友变多了。上个月老同学聚会,发现小区地库里多了好几台新能源车。其中有个哥们之前开途观L,现在换了台G9。我问他怎么想的,他点根烟,慢悠悠说:“你去试试就懂了,真不是钱的问题。”

我琢磨着他这话里有话。后来找机会借了台G9开了几天,大概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年前花25万买德系SUV的车主,现在开着30万纯电G9说了句话:有些体验,尝过就回不去了-有驾

这车底盘给我的感觉挺玄乎。工程师跟我解释说车上装了激光雷达和一堆传感器,能提前探测路况。具体怎么实现的我也说不太清楚,反正效果就是开起来特别稳。有次走城乡结合部那种破路,坑坑洼洼的,车却像漂在水面上。副驾的朋友玩手机玩了一路,下车都不知道路况那么差。

说到这个,倒是想起群里最近的争论。有人坚持认为燃油车更靠谱,理由也站得住脚——加油方便,技术成熟,十几万就能买到配置不错的车。像那款卖得挺火的国产七座SUV,落地价十来万,还送终身质保。对于预算有限、经常跑长途的人来说,这确实是更实际的选择。

但用车场景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我住的小区地库有充电桩,一年充电花不了多少钱。以前开油车,光加油一年就得小一万。现在算下来,差不多能省出大半。当然,要是家里没充电条件,或者经常跑高速,那情况又另说了。

内饰方面,G9给的东西挺足。座椅用的那个皮,摸着手感不错。带按摩功能,开长途能缓解不少疲劳。后排空间也够用,座椅能放平,周末带孩子出去露营挺方便。天幕玻璃隔热做得可以,夏天停在外面晒着,车里也不至于太闷热。

智能辅助驾驶这块,我试了几次高速NOA。直路跟车没啥问题,该加速加速,该刹车刹车。但遇到复杂路况,我还是会接管方向盘。这技术现在能做到的,大概就是减轻点驾驶负担,让长途开车不那么累。至于完全放手让车自己开?我觉得还不到那个火候。

三年前花25万买德系SUV的车主,现在开着30万纯电G9说了句话:有些体验,尝过就回不去了-有驾

泊车功能倒是挺实用。有次去商场,地库里车位特别窄,旁边还停着台大车。我正犹豫要不要另找车位,想起来这车能自动泊车,就试了一下。车自己打方向盘,来回调整,最后稳稳停进去了。这功能对新手司机应该挺友好。

续航这事儿得实话实说。冬天掉电快是事实,高速上开空调,实际续航大概打个七八折。不过充电速度确实不慢,服务区喝杯咖啡、上个厕所,差不多就充了大半。这个接受程度,可能得看个人用车习惯。

有意思的是,现在连传统车企都开始给燃油车加智能配置了。语音控制、OTA升级,该有的功能也都在往上加。这说明整个行业都在变,不管你选什么动力形式,智能化这条路大概是绕不开了。

那个换车的哥们后来又约了次饭。席间聊起为什么换车,他想了想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原因,就是觉得开这车比较轻松。城里堵车不烧油,悬架舒服,座椅也不硌人。一天下来,人没那么累。”

我琢磨他这话挺朴实。车这东西,说到底还是个工具。技术参数可以拿来参考,但真正影响体验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细节——减速带过得稳不稳,座椅坐久了腰疼不疼,冬天车里暖和得快不快。这些东西,得自己开过才知道。

三年前花25万买德系SUV的车主,现在开着30万纯电G9说了句话:有些体验,尝过就回不去了-有驾

至于该选油车还是电车,我觉得没有标准答案。预算、用车场景、充电条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判断。别人的经验可以听,但最后还得根据自己情况来定。

那天从郊区回来,进地库的时候又碰到那个哥们。他正给车充电,看见我笑着问:“考虑换车了?”我摇摇头:“再看看吧,反正也不着急。”他点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行业变化确实太快了。三年前买车时觉得很靠谱的选择,放到现在可能就不是最优解了。但这也挺正常,毕竟技术在进步,需求也在变。

车库里那台德系车还在,开起来也没啥毛病。只是偶尔会想,要是换台新车,日常用起来会不会更舒服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