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即将复活,官方回应好事将近,敬请期待

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事。

咱们都知道,去年有个叫威马汽车的品牌,因为欠了四百多亿的巨款,走到了申请破产重组那一步。

在咱老百姓看来,这基本上就等于宣判“死刑”了,一个品牌一旦走到这一步,想再爬起来,那可比登天还难。

威马汽车即将复活,官方回应好事将近,敬请期待-有驾

可就在大家快把这个名字忘掉的时候,威马汽车的官方社交账号突然更新了,发了八个字:“好事将近,敬请期待”,还配了一张看着像是新车的图片。

这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好奇心都勾起来了。

一个已经被大家默认“凉透了”的企业,怎么突然就说有“好事”了呢?

这到底是最后的挣扎,还是真的迎来了什么天大的转机?

这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挺曲折的“起死回生”的故事。

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个概念,就是“破产重组”和咱们平时说的“破产倒闭”不是一回事。

破产倒闭,那就真是关门大吉,啥都没了。

但破产重组,说白了,更像是一个企业生了重病,进了重症监护室,法院这时候不是直接拔管子,而是看看有没有“神医”能来把它救活。

这个“神医”会带着资金和方案来,把企业的债务、资产重新梳理一遍,让它能重新开张。

威马汽车走的,就是后一条路。

今年4月份,上海的法院就正式批准了威马的重整计划,这相当于给威马的“抢救”开了绿灯,是它能有今天这个“好事将近”的第一步。

那么,这个出手相救的“神医”是谁呢?

直到今年9月份,谜底才揭晓。

一家来自深圳的公司,名叫“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式成了威马的新主人。

这家公司一出手就不是小打小闹,它把威马最核心的几块家当,包括威马这个品牌本身,还有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温州那个能造车的工厂,都给接管了。

这就好比,一个大厨虽然落魄了,但他的传家菜谱和整个后厨都被人盘下来了,只要有米下锅,就还能再开张。

翔飞汽车接手后,立马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给之前所有被威马欠了钱的供应商们发了一份公开信,告诉大家:“以前的账咱们认,现在我们要重新开工了,大家一起回来干,有钱一起赚。”这一下子,就给整个链条上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正式把威马的复产计划摆在了台面上。

威马汽车即将复活,官方回应好事将近,敬请期待-有驾

这个复产计划,可以说是野心不小,但也分步骤走,听着还有点门道。

第一步,就是明年,也就是2025年,他们不打算搞什么花里胡哨的新车,而是准备先把威马以前卖得最好的两款老车型——EX5和E5给重新生产出来。

目标定得也比较实在,一年卖个一万多辆,争取冲到两万辆。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不准备在国内这个已经“卷”成麻花的市场里硬碰硬,而是把目光瞄准了国外,计划在泰国建一个组装厂,把车卖到东南亚和中东去。

这个思路其实非常聪明。

你想想,现在的国内市场,新品牌、新技术层出不穷,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

威马这两款几年前的老车,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技术上,跟现在市面上的新车比,确实没什么优势。

但拿到东南亚那些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起步的地方,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那里的消费者可能对车有多少块屏幕、能不能自动泊车没那么在意,他们更需要的是一台价格实惠、皮实耐用的电动车。

威马的这两款车,技术成熟,生产成本低,如果能以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价格打入这些市场,很可能就找到了一片新的天地,实现所谓的“墙内开花墙外香”。

计划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就显得更加宏大了。

他们计划在2026年,年产量就要翻五倍,达到10万台;到了2027年到2028年,更是要冲到年销量二三十万台的级别,这已经能跟现在一些主流的新势力品牌掰掰手腕了。

而最远大的目标,是到2030年,挑战年产100万台。

100万台是个什么概念?

这在国内汽车市场里,是只有像比亚迪、特斯拉这样的顶级巨头才能达到的高度。

一个刚刚从破产边缘爬回来的品牌,敢定下这样的目标,确实让人佩服它的勇气,但同时也让人心里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毕竟,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威马想要真正“复活”,面前还横着好几座大山。

威马汽车即将复活,官方回应好事将近,敬请期待-有驾

首先就是产品本身的问题。

EX5和E5虽然是成熟车型,但也意味着它们的技术和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在今天这个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智能化体验的时代,一款车的车机系统如果还卡顿、功能还简单,是很难打动人的。

除非它的价格能便宜到让人无法抗拒,否则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一款“过时”的产品呢?

其次,也是最致命的一个问题,就是信任的重建。

这一点,恐怕比造出好车还要难。

威马之前倒下的时候,留下了几十万的老车主。

这些车主的车,因为服务器关闭,车机系统基本都瘫痪了,导航用不了,音乐听不了,手机APP也连不上,好端端一台智能汽车,一夜之间变成了只能代步的“板砖”。

这些最早支持威马的人,却成了被伤害最深的人。

有了这样的“前科”,威马要怎么去说服新的消费者来相信自己呢?

人们心里肯定会犯嘀咕:“万一哪天你又不行了,我的车是不是也会变成‘板砖’?”所以,新东家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这些老车主的问题,让那些“僵尸车”重新活过来,那么品牌信誉就无从谈起,后续的一切宏伟蓝图都可能只是空谈。

最后,还是那个最实际的问题——钱。

造车是个极度烧钱的行业,恢复生产线要钱,重新铺设销售和售后网络要钱,打广告做宣传要钱,更别提那还没还清的四百多亿债务。

虽然有了新的投资方,但这位“神医”的口袋到底有多深,能支撑威马烧多久的钱,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中国市场,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想重新站稳脚跟,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总的来看,威马汽车的“好事将近”并非空穴来风,它确实抓住了重组的机会,并且有了一套看似可行的复出计划,尤其是出海这一步棋,显示出了很强的求生欲和策略性。

但这更像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局,赌的是用时间换空间,用海外市场的增量来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

这条路虽然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但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威马能否真正“还魂”成功,不仅取决于新东家的决心和财力,更取决于它能否用实际行动,一点一滴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

这场“车圈复活记”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结局如何,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