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这事儿,在印尼真不按套路出牌,谁还觉得躺着卖进口车能混日子的,怕是要赶紧醒醒了。
说起这波政策变化,怎么看怎么像是在给所有靠着进口优惠发财的车企泼了盆冷水。2025年底一过,谁还想靠“全车进口再享免税”这条路赚钱,政府一句“政策没了”,瞬间就成明日黄花。印尼这操作,跟以前“来吧,进口都免税,大家一起嗨”完全不一样,后来突然收口:想享政策,明年起请就地生产。你说这不是变天是什么?
不少中国车企,原来都觉得印尼就是个赚钱的好地方,政策宽松,还有一群新兴的电动车客户。想象中很好啊,建厂、投钱、卖车,一步一步,热火朝天。比亚迪、小鹏这些牌子都投得毫不手软。比亚迪一个ATTO3,2024年就开始卖,今年上半年直接霸占了纯电SUV榜。小鹏更是开了十几家门店,俨然一副要在当地扎根的架势。
但谁也没想到,印尼看着你赚钱,心里盘着别的小九九。怎么可能只让外来品牌赚个快钱,自己的产业又没成长?这一波,直接把供应链焦虑端上桌——以后不仅要本地造,还要本地买零件。2026年得达到三成本地采购,还不只是买个座椅或地毯,啥电池、底盘都得自己解决。到2028年,更直接,要一半零件都是印尼出产。这不是逼着车企跟本地厂商捆绑在一起了吗?说是“组装为王”,其实就是全套拿下,做大做强印尼产业链。
这里就有个尴尬,别管你比亚迪、小鹏技术多牛,早年基本全靠进口配件,现在买本地东西也仅是十分之一出头。电机、电控还是得从中国运,一旦物流断了,想省成本都省不下来。印尼本土那点供应商,质量上摸不着门路,电动车这玩意儿又不是普通摩托,技术工人匮乏,培训一个人花钱如水倒——像吉利去年,就为了培养工人把两百多亿印尼盾砸在了培训上。建厂只是皮毛,供应链再不扎实,老是卡在核心环节,政策上去了没用。
有朋友调侃,现在中国车企在印尼玩得像考试,题目一次比一次难。今天是零件采购,明天是工人培训,考得企业手忙脚乱。政策一刀切,谁比谁能搞定本地化,就能分到更多的蛋糕。拼速度,也拼功夫。谁慢一步,就有可能被挤下去。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你说短时间内转型,能有啥效果?那些靠进口车还活着的小经销商,看到成本要涨,直接就开始发愁。要么硬着头皮熬着,要么干脆退市,市场瞬间安静。有人担心是不是要乱套,但印尼政府还算体贴,给了两年缓冲期,减税、基金都给了,就看你能不能抓住窗口。每年组装的车越来越多,成本自然会降。谁家车便宜,谁就能得到客户的青睐,这不是“国产替代”的翻版么?
说到充电桩,印尼现在不过一万两千多个,政府野心也不小,打算奔着五万个去。雅加达、万隆这些大城市都在规划里。电池回收也没落下,国家石油公司跟中国企业合作,专门弄回收一年能处理两万吨,这些都在完善上下游生态。眼下,不少中国企业也在构思新招,比如“车电分离”,蔚来正跟印尼能源企业谈换电站,这一玩意儿要是真落地,说不定能解决一大堆电池产能的麻烦。
你家中国车企,技术是强,成本是低,这优势还能维持多久?印尼政府不会只靠你们赚钱,希望你们把产业都带过来。说白了,就是想让外来的和尚带着寺庙一起修,帮本地人一起“取经”。双方谁都不傻,政策转型,说是为了环保,其实也是为了经济。等把本土产业链做起来了,中国企业也不亏,这块蛋糕可是整个东南亚都望着的。
电动车市场说白了,印尼才刚上路。3万多辆一年,和中国动不动百万的市场比,是小巫见大巫。但以印尼人口基数来看,前景不可小觑。谁能抢到先机,抓住开路时间,把本地化落实到每个环节,以后肯定能稳稳分羹。政策变了,是一阵阵痛,但看远点,就是利好——没人愿意一直靠老外卖饭,自己干活才踏实。
有人会说,这印尼变来变去,是不是有点太折腾企业了?效率会不会受影响?搞不好政策又反悔?这话要分开看。政府口头上确实松得不多,但实打实也是想大家能待得更久,和本地共成长。不然哪有那么多税收优惠和产业基金?其实就是逼企业换个方式扎根罢了,大浪淘沙,谁能坚持就能吃大头。
有读者问了,这算是中国企业被堵路了吗?其实模样有点像,但真堵死了也不见得。你要有本事,本地化做到极致,供应链人才都搞定,反而能借势做大。再加上宁德时代在印尼有电池厂,车企拿配件更方便,谁能快速转型,谁就能在市场洗牌时站稳脚跟。看那些中国企业做的就是“你要本地化,我就把全套资源、方案、团队拉到你门口”,这才是扎根的利器。不只是技术,还要跟政策赛跑。
这事怎么看,也不只是中国和印尼的博弈。东南亚电动车市场,未来都是“谁快谁拿钱”,只要印尼把本地优势做出来,中国企业就成了帮忙搭桥的工兵,谁能看得远,谁能跟着政策边跑边变,谁就在市场里分蛋糕。
没了进口免税,各家车企正面角逐。中国这几年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政策关卡,从欧洲到东南亚,也都一路“政策跟着产能跑、工厂跟着政策走”,谁家不是在风口浪尖搏命?谁要懈怠,第二年估计就被市场“下架”。
最后说一句,电动车市场没什么铁规矩。你今天看见的是政策下的困境,明天就变成投资新机会。谁能掌握主动权,谁就是真正的赢家。印尼电动车现在正处在裂缝期,你准备好了吗?如果你是中国车企,你敢赌一把吗?如果你是印尼消费者,你更愿意买本地组装还是进口车?谁能给出意见,评论区别光看热闹,来聊聊你的看法——是不是政策调整后,市场真的会“疼一阵,爽一辈子”?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