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最近的表态,不是什么外交辞令,而是一份赤裸裸的"依赖性声明":我们不能与中国脱钩,德国汽车的未来市场和部分关键技术都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这话听起来颇为客气,实则是将那底裤都给展露无遗了。
说白了德国汽车工业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想摆脱中国吗?摆不掉。想保持霸主地位吗?离不开中国。这并非谦虚,而是现实将他们逼至墙角了。
2023年,德国车企在中国,卖出了370多万辆汽车。大众的中国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32%,宝马占30%,奔驰占35%。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市场——一旦打喷嚏,德国汽车工业——就非得发烧不可。
更扎心的是,这还只是销量。技术层面的依赖才是真正的命门。
宝马新推出的iX3,车载系统靠中国伙伴打造。奥迪的Q6Le-tron,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奔驰、大众全都在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中国电池企业,深度地绑定在一起。
这不是“合作”这般简单,而是德国车企的电动化转型之关键所在,它被握在那中国的供应链之中。
德国汽车经济学专家杜登赫费尔说得极为直白:“通过充分地借助,中国在电池技术以及规模化生产方面的优势,德国车企整体的竞争力得以大幅提升。汽车行业的未来,在中国。
注意这个措辞——“未来在中国”。并非“合作颇为重要”,并非“中国市场极为庞大”,而是未来在中国。
这句话的分量,懂的都懂。
回想十年前,欧洲仍在探讨“中国威胁论”,担忧中国电动车会对欧洲市场造成冲击。
如今在慕尼黑车展上,116家中国企业参与展出,创造出新的纪录。欧洲车企的新车型,纷纷排队搭载中国的电池以及中国的智驾技术。
角色早就变了。中国不再是那个被技术封锁的学徒,而是成为了掌握核心技术、主导产业链的关键玩家。
德国人心里清楚得很。
穆勒于多个场合多次着重指出:“保护主义将会给所有人带来损害”,“贸易冲突不存在获胜者”。
这些话并非讲予中国听罢,而是讲予布鲁塞尔与华盛顿听罢——切不可施行脱钩那般行径,德国之汽车工业实乃难以承受。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之际,德国政府投出了反对票。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表态,提升竞争力应当通过更为开放的市场,而非凭借关税来进行保护。
这种立场,不是道义选择,是利益选择。
因为德国汽车工业的就业岗位,有数千个直接依赖中国市场产生的收入。德国车企越来越依赖中国团队在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研发,因为这些领域在欧洲根本不先进。
说得更直白一点:德国想在电动化时代保住饭碗,就必须抱紧中国供应链的大腿。
宝马董事长齐普策的话很有意思:"我们没有感受到来自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威胁。"
这是真心话还是场面话?大概率是前者。
因为德国车企的高管们心里明白,中国车企不是威胁,是救命稻草。没有中国的电池技术、智能化技术、规模化生产能力,德国车企的电动化转型就是空中楼阁。
过去,是德国用技术换中国市场。现在,是中国用市场和技术,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这种转变,对德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无奈。
机遇在于,深度绑定中国供应链,德国车企还能在电动化赛道上保持竞争力。无奈在于,主动权不再完全在自己手里。
穆勒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想在中国制造,那么中国企业想在德国制造当然也是件好事。开放市场是双向的。"
这话翻译一下便是:你来我往彼此之间相互依赖,谁也别妄想单方面获取好处。
但问题是这种“双向依赖”的天平正在悄悄地,倾斜着。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70%的会员企业,计划在2025年及今后,加大对华投资,其中78%的企业重点投资研发领域。
这不是扩张,是自救。
因为德国本土的就业岗位正在大量流失。2024年上半年,德国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裁员2.9万人,大众汽车宣布到2030年将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
产业空心化的阴影,已经笼罩在德国汽车工业头上。
与其说德国"离不开"中国,不如说德国已经深度镶嵌在中国主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里。这不是一时的市场波动,而是一次产业权力的根本性转移。
穆勒的那句"我们不能与中国脱钩",不是客套,是认命。
因为真要脱钩,德国汽车工业的电动化转型立刻停摆,豪华车市场份额迅速被蚕食,本土就业岗位加速流失——这是德国承受不起的代价。
所以你看,德国政界再怎么喊"减少依赖""去风险化",到了产业层面,还是得老老实实深化对华合作。
这就是现实的力量。
当一个国家掌握了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占据了最大的消费市场、拥有了最快的技术迭代能力,所谓的"脱钩"就只是政客的口号,而产业界只能用脚投票。
德国汽车工业的选择,已经说明了一切。
声明:本文图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90%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