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这把“硬派+智能”双刃剑,确实让越野圈开始有点躁动。普通车主想象中的“越野车”往往是粗犷、好修、能翻山越岭;但现实里,家庭用车又得兼顾舒适和智驾。猛士M817把这两端绑在一起,你会觉得这台车像极了某种妥协后的野心:既有军工骨架,也像个会思考的大家伙。接下来讲点真东西,不夸不黑,聊聊你开回家后到底能体验到什么。
从外观上第一眼能感受到的,是猛士的“硬派语言”被放大到家用尺寸上——5.1米的车长、近2米的车宽,视觉体量像极了传统越野中的大块头,但线条不是纯粹复古硬朗,而是带着现代感的棱角处理。
对你来说意味着停车、城市通行会更讲究空间感和预判,但同时也带来很强的路面存在感,遇到同级对手或堵车时的路权心理优势也是真实存在的。外观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条认真的越野血统,但并非只为玩命越野而生。
内饰部分,鸿蒙座舱5把“智能家居”概念搬到了车里。你上车能感受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显示屏堆砌,而是多设备联动带来的便捷:手机应用无缝流转、行车影像即时生成旅拍短片,这些对常出游、爱记录的家庭用户非常友好。座舱空间上,第二排放倒拼成大床、后备厢最大2112升的可拓展性,意味着周末露营或带着孩子长途出行,真正把车当做移动生活舱来用并不牵强。座椅手感和材质不是豪华轿车那种纤细讲究,但耐操、易清洁才是越野车该有的逻辑。
动力和续航这块直接命中了多数用户的痛点:1.5T插混系统、综合功率约687马力、0—100只要5.2秒,这组数据看起来几乎是“猛兽级别”的城市越野综合表现。更关键的是CLTC综合续航1300公里和馈电油耗7.24L/100km,这意味着你既可以享受燃油长续航带来的出行自由,也能在多数短途用车场景下显著节省能耗。对普通家庭而言,不必像玩越野那样频繁担心加油或找充电桩,这种“远距离友好度”对自驾游族群有强吸引力。
但真正让猛士M817成为话题的是华为乾崑智驾ADS 4以及天元架构带来的体验。你能感受到的是系统在城市、高速、甚至车位间的“自信”表现:车位到车位的P2P 2.0、ETC跨城“0干预”,以及覆盖160多种车位的泊车逻辑,都在告诉你这车不是简单的辅助,而是走向更高自动化的尝试。再加上192线激光雷达与多传感器网,这种毫米级感知在复杂环境下能给你更多安全感——尤其是对长途司机或换车不稳的家庭驾驶员来说,能少做很多重复操作。
底盘和越野细节让它既能在城市显摆也能在野外吃得下盐。VMC智能底盘域控、150mm可调空气悬架、最小转弯半径5.2米、蟹行模式与20度后轮转向,说明工程师在“操控友好度”上下了功夫。对你实际驾控感的意义是:大体量车在城市转弯、泊车和复杂路况下不再笨拙;出去玩时也有余地做更激进的地形尝试。虽然专业越野玩家可能会质疑电子系统对极限环境的可靠性,但对于绝大多数车主,这套系统拓宽了他们敢去的越野边界。
价格和竞品对比是撬动市场的杠杆。31.99万起的定价直指坦克700等传统硬派,但猛士在智能化上给到的“溢价体验”更贴近当代用户想要的便利与安全。坦克700主打大排量、三把差速锁等纯越野能力,而猛士M817则把“智能+长续航+足够越野”的组合打包成更大众化的产品。对预算有限但想兼顾家庭使用和偶尔真正越野的人来说,猛士更香一些;但如果你是纯粹的极限玩家,坦克系的机械可靠性与传统越野装置仍有独到优势。
短板和争议点也得说清楚:四轮转向、蟹行这些功能在市区使用频率有限,后期维保成本和电子系统升级路径会是长期关注点;此外,1.5T插混在极限越野环境下的耐久性、浸水900mm下电子部件的可靠性,都需要时间和市场案例去验证。还有,华为深度捆绑虽是卖点,但也可能引发未来软件服务、隐私和OTA节奏方面的争论。
收尾不做大总结,但给你一个切入点:如果你经常带家人长途出游,想要一辆能偶尔去野外“摆烂”、平日里能把智能化当成生产力的车,猛士M817值得去4S店体验一把;如果你更青睐传统机械硬派,还是去试试坦克700的那种纯粹感。想知道哪种场景下你更划算?把你的出行频次和常跑路况说来,我给你量身算一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