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4127米垭口下雨,旁车龟速我照给油门:后来才明白这台A6L那套0.2秒响应的四驱,藏着工程师不愿多讲的12个传感器

川藏线4127米垭口下雨,旁车龟速我照给油门:后来才明白这台A6L那套0.2秒响应的四驱,藏着工程师不愿多讲的12个传感器

碎石路面突然下起雨,海拔四千多,氧气稀薄。

副驾那哥们儿紧张得直哈气,右边一台宝马3系已经挂上雪地模式在那儿慢慢挪。我瞄了眼仪表盘,四驱指示灯闪了一下就灭了,油门照给,方向盘稳得跟平地似的。过了那段烂路,同行的朋友问我:“你技术啥时候这么好了?”

我没接话。心里清楚,那一瞬间车底下正发生什么——轮速传感器、转向角传感器、横摆率传感器…十几个玩意儿在疯狂计算,0.2秒内把后轮扭矩怼上去了。平时感觉不到,关键时刻它就在那儿。

川藏线4127米垭口下雨,旁车龟速我照给油门:后来才明白这台A6L那套0.2秒响应的四驱,藏着工程师不愿多讲的12个传感器-有驾

这套quattro ultra四驱,平常巡航时会断开后轴,装作自己是台前驱车。能省油,大概零点几升吧。可一旦监测到打滑、急加速,或者弯道有点飘,后轮立马跟上。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你以为没人管,结果该出手时总有人接着。

不过要说这一年开下来最意外的,还是冬天那个暖风速度。

送客户那次,外面零下好几度,上车他习惯性裹紧大衣:“这天儿得先闷一会儿吧。”我发动车,聊项目进展,聊着聊着他把外套脱了。“这暖气咋这么快?”他摸了摸出风口。

我当时也没多想,后来翻了翻资料才知道,那个第五代EA888发动机搞了套电控节温器配双回路冷却。冷启动时能把缸体冷却回路关掉,机油温度90秒就能升到90度。听着玄乎,但每天早高峰堵车你就明白这玩意儿值多少钱了——脚底板暖和,玻璃不起雾,油耗还能少一点。

川藏线4127米垭口下雨,旁车龟速我照给油门:后来才明白这台A6L那套0.2秒响应的四驱,藏着工程师不愿多讲的12个传感器-有驾

开了大半年,我发现A6L这车有个特点:很多东西你用的时候压根意识不到,但它确实在那儿干活。

比如后排那些细节。上个月载岳父去机场,老人家上车前还客气:“随便坐坐就行。”结果高速上睡着了,一路睡到航站楼。下车时他拍拍座椅:“这后排是舒服。”我笑了笑没说话,其实心里门儿清——座椅填充物、出风口角度、遮阳帘升降的阻尼感…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才是差距所在。

还有那个矩阵式LED大灯。晚上走乡道,系统能在150米外识别出行人,然后局部加强照明。对向来车时自动遮蔽那一块区域,其他地方继续保持远光。听起来挺科幻,用起来就是“该亮的地方够亮,该暗的地方不晃人”。

前两天有个开5系的朋友问我,现在这个价位选车是不是特别纠结。我说其实不复杂,你就想想自己每天怎么用车:冬天冷启动要等多久、堵车跟车累不累、后排坐人待得住待不住、湿滑路面心不心慌…这些才是天天陪着你的东西。

川藏线4127米垭口下雨,旁车龟速我照给油门:后来才明白这台A6L那套0.2秒响应的四驱,藏着工程师不愿多讲的12个传感器-有驾

那些配置表上的参数,什么模块化热管理、米勒循环、电控多片离合器,说实话我也不是全懂。但车会替你把这些事儿办了,你只管开就行。

转向这事儿也有意思。低速挪车的时候,方向盘比德版车型轻快,小区里倒车省力。可一上高速,沉稳感又回来了,120公里时速变线,车身不发飘。这种分寸感,大概只有天天在一线城市早晚高峰熬、周末又要跑长途的人才能体会。

还有悬挂初段那个调校。过减速带和井盖,明显比同级别某些德系车更从容,但高速并线时又不会软塌塌的。这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开过几台车的人,一对比就知道差在哪儿。

上周末洗车,师傅问我这车怎么样。我说还行,开着省心。他笑:“你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我也笑了:“省心就是最大的好处啊。”

川藏线4127米垭口下雨,旁车龟速我照给油门:后来才明白这台A6L那套0.2秒响应的四驱,藏着工程师不愿多讲的12个传感器-有驾

其实很多技术活儿,外行看不出来。就像那套48V轻混系统,滑行时发动机能停机,能量回收效率也高一些,城市路况能省个零点几升油。但你开车时根本感觉不到,空调照吹,动力照有,就是账单结算的时候发现油耗确实低了点。

这大概就是工程师们不太愿意多讲的事儿——很多成本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那些传感器、算法、调校、匹配,加起来可能好几千上万块钱,但体现在日常使用上,就是“挺顺手”“挺舒服”“挺省心”这几个词。

开到现在,我对A6L最大的感受就是:该有的都有,该省心的地方真省心。不张扬也不含糊,恰到好处。这或许就是老司机们常说的“开着舒坦”吧,反正懂的人自然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