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
现在买车,已经快赶上买辣条和皮炎平了。
前两年大家还在讨论“买房要不要看开发商”,今年直接开始“买车要不要看电商”。
我寻思着,照这个路数发展下去,是不是哪天我上超市买瓶酱油,顺手把五粮液、卫龙牌新能源顺带开回家?
说实话,这几年中国人看车,真是越来越佛系了。
以前买车,得看发动机、底盘、设计师是谁;现在,看谁家大V喊单,谁家“生态”全,谁家售后便宜。
甚至有网友喊话,“京东的太贵了,我要等拼多多造的车”,还有人等着“卫龙造车,冰红茶造车”,你说这画风,搁在十年前,怕是要被老爷子们喷傻了。
京东也下场造车了,这事让不少人一边惊讶一边乐。
有的说“刘强东又圆了个梦”,有的调侃“是不是要给快递小哥送快件专用车”,舆论场哪怕热闹,也藏着大家对新鲜事物的本能好奇。
但如果你扒拉扒拉京东这车的“出身”,其实并不算啥天降猛料。
广汽搞底盘,宁德时代出电池,京东负责系统集成和智能交互,外加湖南地方国企助阵,听起来就是互联网版‘联合制造’。
说白了,这车不是京东亲手造发动机,大半还是成熟车企的班底,京东负责把自己的平台、物流、供应链和电商体系嫁接进来。
那问题来了:有钱真能造出好车吗?
换句话说,平台思维到底管不管用?
京东的底气,官方说法无非是“我有仓库、有车队、有资金、有物流全国布局”。
理论上讲,造车这活儿,京东完全能玩个闭环,从生产、销售、运输到售后,都能自己搞定。
只要把车纳入自有生态,物流车队就能升级成“移动京东自提点”,售后就能变成“仓库一站式维修”。
想象很美好,现实却不见得那么顺滑。
毕竟买车这玩意儿,不是买手机,不是买快递柜,用户最在乎的还是“质量、售后、品牌信任”。
互联网大厂造车,到底能不能靠“平台模式”实现“用户对汽车的信任”?
这还真是个问号。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网友们的段子,“我等泸州老车——五粮液车——剑南醇车”“曹清华、999皮炎平都要进军新能源”“王守义、李锦记车”,调侃归调侃,其实道出了一个残酷现实。
电动车门槛越来越低,大家都能凑一脚,这赛道正在变成全民狂欢。
你只要有点牌子,有点钱,有点关系,能拿到供应链资源,基本就能“拼装”一辆车,“造车”这个词都快和“炒螺蛳粉”差不多了。
以前是车企跟互联网学智能化,现在反过来了,互联网公司直接把平台思维“复制粘贴”到造车里。
造车不再是“工程师的自尊”,而是“流量玩家的游戏”。
可问题又来了,这么多家都玩造车,那到底谁能玩出点名堂?
我也琢磨过,互联网大厂造车的关键不是你造得好不好,而是你能不能让老百姓真掏钱买。
汽车不是手机,用户不会一年一换,售后、维修、折旧、服务全都要考虑。
你能让用户信得过,用得起,修得便宜,这才是硬道理。
华为、小米、百度、京东都在抢“出行入口”,大家不是只想卖车赚钱,更想“圈住用户的出行数据、生态权益”,说穿了就是想在移动生活里再造一次互联网奇迹。
可用户会不会买账,谁也说不准。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看武侠小说,有一派武林高手,各种门派纷纷下山抢夺“武林盟主”,张三李四王五都说自己是正统。
现在造车圈也是,华为、小米、京东,左一个“智能生态”,右一个“自动驾驶”,听着热闹,结果一看,技术都差不多,价格还越来越卷。
那谁能赢呢?
说实在的,用户不关心你背后是不是互联网大佬,关心的是你这车耐不耐用、修起来贵不贵、售后靠不靠谱。
你看拼多多、卫龙、999皮炎平这些品牌被网友点名,虽然有调侃成分,但也反映了普通人的心理——“你别光会造概念,能不能造点实在的?”
还有一个细节,网友说“我等拼多多的车”,其实是等一个“价格的底线”。
互联网造车最后还是要落到价格、服务、信任这三件事上。
你京东要是只走“华为路线”,高端、智能、生态圈层,老百姓可能看看热闹就完了。
你要是敢走“拼多多路线”,价格卷到底,服务卷到底,说不定真能在三线城市、县城掀起一波热潮。
毕竟买车这事,大家越来越重“性价比”了。
说到这里,我也自黑一句,想当年我买车,纠结半年,最后还是看谁家售后点多、维修便宜,哪管他什么“智能生态”,这年头谁还真在车里看PPT?
现在车企都在卷智能座舱、语音交互,结果用户最关心的还是“掉不掉链子、坏了修不修得起”。
互联网大厂最大风险其实就是“太懂用户流量,但不懂用户修车”。
你能把车造成“爆款”,但能不能把服务做成“长红”,才是真本事。
还有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考虑过没,如果未来真的出现“拼多多、卫龙、999皮炎平牌电动车”,大家敢买吗?
会不会真的是“买车如买菜”,还是“一阵热闹,一地鸡毛”?
会不会有人买了皮炎平电动车,修车还得挂医保?
或者买了冰红茶车,车机系统一开就是“喝冰红茶,开新生活”?
想想还有点刺激。
现在京东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造车”还是“造势”,没人能断言。
但这事已经说明,中国造车门槛低到“谁都能来试试”,可最后能站住的,还是那些“真懂老百姓”的企业。
你不一定要高大上,但一定要接地气。
一场关于价格、信任和生态的较量,刚刚开始。
京东能不能成为“老百姓的电动车首选”,还得看它愿不愿意真走进县城、走进社区、走进大爷大妈的心里。
说到底,造车这事,是一场比拼“谁更懂中国人”的马拉松。
京东车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拼多多爆款”,还是只是一阵风,留到下一个春天?
你怎么看,买车这事,你更信平台,还是更信老牌车企?
欢迎评论区畅聊,毕竟下一个造车的,说不定就是你家门口的小卖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