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BBA的4S店里比白天还晃眼。聚光灯玩命地往那些车标上招呼——三叉星、蓝天白云、四个圈,个顶个都是金字招牌,曾几何时,那可是挂在无数人梦里的图腾。
可现在,这些图腾下面的电动爹们,却一个个安静地在角落里吃灰。展车擦得锃亮,反倒衬得整个大厅空落落的,那份寂寥,隔着玻璃都能感觉到。销售小哥们低头刷着手机,偶尔进来个看客,他们也懒得抬眼。
这事儿就奇了怪了。你说这些在油车江湖里叱咤风云的老炮儿,怎么一脚踩进电动化的河里,就跟灌了铅似的,走一步都费劲?价格?那早不是事儿了。奔驰EQE一刀优惠十六万,宝马i3更是直接干到了二十万以内,奥迪那帮e-tron兄弟,价格都快贴着国产新势力的脸了。
结果呢?乘联会报表上那几百台的月销,跟开玩笑似的,就像一记闷拳,结结实实地打在了这些百年老字号的脸上。消费者拿真金白银投了票,这答案,再清楚不过了。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
坐进去感觉穿越回了诺基亚时代
哥们儿,你要是刚从理想或者问界车里出来,再一屁股坐进BBA的电车,那感觉,就像刚用完iPhone15,又让你掏出个诺基亚5230,瞬间就懵了。国产新势力的车机,滑起来跟iPad似的,语音助手你喊一声,它比你女朋友回应还快。
可镜头一转,某些BBA的电车里,车机卡得能让你怀疑人生,操作逻辑那叫一个“德式严谨”,说白了就是反人类。你想找个座椅加热,可能得在三级菜单里考古半天。至于智能驾驶?很多车连最基础的L2都玩不明白,高速上画龙,市区里罢工,谁敢把命交它手上?
这还是那个天天把“科技”挂嘴边的豪华品牌吗?这种体验上的全方位拉胯,让人真想问问他们:你们到底知不知道现在开车的人想要啥?这些车,骨子里就没把自己当智能电车,顶多算个硬塞了电池的油车。
配置单比脸皮还厚
车机反应慢,咱忍了,毕竟还能用手机支架。但当你哆哆嗦嗦打开那张配置单时,血压计估计就得爆表了。你看看四十万级别的国产车,空气悬架、激光雷达、双电机四驱,这些玩意儿都快成标配了,跟不要钱似的。
再瞅瞅同价位的BBA电车,好家伙,配置单上密密麻麻全是“选装”俩字。感觉不是在卖车,是在玩乐高。想要个座椅通风?加钱。想要个方向盘加热?加钱。就连一套能上得了台面的辅助驾驶,都得单独解锁,跟付费皮肤似的。
这种抠抠搜搜的劲儿,背后藏着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傲慢。他们八成还觉得,就凭车头那个标,就得有大把的人排队为这些“额外”功能掏钱。可惜啊,大人,时代变了,现在的消费者,可不傻。
百年光环砸在了电动机上
最让人破防的,是那层“德国制造”的金字招牌,好像开始掉漆了。以前一说BBA,那就是精密、可靠的代名词。但这份信任,正被它们的电动车一点点给败光。奔驰的电机故障闹得沸沸扬扬,宝马“油改电”的底子,让车内空间憋屈得像个经济舱。
有好奇的车主打开前机盖,直接被眼前的景象给震住了:各种线束乱得跟盘丝洞似的,接口赤裸裸地露在外面,哪还有半点德系豪车该有的工业美感?这种细节上的糊弄,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工厂造出来的东西。
所谓的百年底蕴,到了电动化时代,没变成优势,反而成了最沉的包袱。既舍不得油车那块肥肉,又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和迷茫。这种拧巴的心态下,造出来的,只能是一堆没啥诚意的半成品。
结语
说到底,不是大家不爱BBA了,而是我们的需求早就换代了。这个时代,人们想要的,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能彰显身份的标,更想要无缝连接的智能体验、说走就走的性能和真正懂你的产品。而这些,恰恰是BBA电动车现在最给不了的。
转型从来都不容易,对那些曾经站在顶峰的巨人来说,转身尤其困难。但市场的潮水已经换了方向,再大的船,要是不赶紧掉头,最后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搁浅。留给BBA们犹豫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