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火了,冬天续航打折,充电等桩难

“新能源汽车可以取代燃油车”,这话太离谱了吧?说这话的人是不是还没在北方冬天开过电车?

真不理解,现在很多人一聊车,就觉得新能源车马上就要变成马路上的唯一物种了,说得跟燃油车明天就进博物馆似的。咱们先不说情怀,光看看身边的驾驶习惯和实际状况,就知道这事有点悬。

过去两年,新能源汽车确实是火遍了全国。国家一边补贴一边免税,厂家一个赛一个地“秀肌肉”,每个月的销量数据更是涨得让人心痒痒。媒体吹得也猛,“新能源已经秒杀燃油车”,“电车时代已经来临”,听着像是数码圈当年那句“苹果要灭了诺基亚”。但你认真琢磨一下,这事真的那么简单么?

我就想问几个问题:你开过电车出远门吗?你在高速服务区充过电吗?你碰到过冬天续航腰斩的尴尬吗?别光听广告和政策说得天花乱坠,实打实的用车体验才是硬道理。

我一个朋友今年国庆,从北京开新能源车去沈阳。全程不到800公里,结果光充电就等了两趟,折腾得心态快崩了。高速上电车主们排队,手机刷着充电桩APP,不知道能不能插上头,心里打鼓。这种紧张刺激,比“油车最后一格油灯亮”还扎心。燃油车加油5分钟起步,电车快充也得半小时,慢充压根不敢想。这就跟你手机充电,突然没带充电宝一个道理,难受。

别说假期了,平常城市里开,找地方充电也不一定方便。如果你住普通小区,没有专属车位,想装个私人充电桩?物业答复那叫一个统一口径——“暂时不行”。公共充电桩虽然数量越来越多,但你去瞧瞧,坏桩、慢桩、不兼容桩,啥都有。反正开电车的人,时间观念就是要做好熬着等的心理准备。

有人反驳,“未来科技发展速度快,这些都能解决。”说得轻巧,你去看全球新能源车第一阵营的挪威,电桩也没做到遍地开花,到了冬天电池照样乏力。中国幅员辽阔、用车习惯多样,有些二线城市和县城根本还没普及充电设施。一刀切地说新能源一定会取代燃油车,就跟说互联网能消灭实体店一样,什么都没考虑实际情况。

再说电池。现在的电池技术,是在不断优化没错,可人的寿命都有限你知道吧?电车跑个八到十年,电池如果容量掉到百分之八十以下,那就得换。换个电池多少钱,普通家用车动辄三到五万,豪华电车甚至更高。你买的时候省了购置税,后头可真得掏钱。想转卖二手,二手车商最头疼的就是电车,电池健康指数一查,价格打骨折。三年后保值率,不少电动车掉了一半都不止,而燃油车还能硬挺个60%、70%,全靠技术成熟和市场认可。

遥想2014年那会儿,大家还热火朝天地推油改气,说气车要取代汽油车。现在呢?加气站都快绝迹了。新能源这波风潮能走多远,真得看实际体验和市场反应。政策能引导方向,但能不能长久,还是看消费者的钱包和脚投票。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那就是环保。很多人觉得电车就是环保代表,其实噱头也不少。电动车本身不排放,但电来路不一样。你在水电发达地区开电车,那是真绿色;在火电为主的地方,你偷偷算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甚至高于一些高效燃油车。电池制造、回收处理,也是个大难题。万一卡死点上,这些报废电池往哪儿搁?环保这事不是动动嘴皮子这么简单。

再看政策,目前很多新能源车的优惠是靠财政补贴。假如哪天政策风向一变,补贴取消、政策退坡,新能源车立马变“普通商品”,还得和燃油车比价格、比质量、比售后。燃油车现在卖得贵,以后说不定还能降价促销呢!

当然有人会说,科技在进步,未来新能源车会越来越强,等电池突破,充电速度像加油一样快。这话确实没毛病,但那是在未来。你能保证三五年后所有电动车都能做到吗?你能保证全国范围充电桩布局和电网承载也同步提升么?技术升级需要时间,普及更需要社会配套,不能只看PPT上画的饼。

新能源车火了,冬天续航打折,充电等桩难-有驾

还有一点,不要忘了中国大部分人选车还是看性价比和实用性。城市通勤,电动车安静又省电确实香;可一遇上长途自驾、跑货运、拉家带口,油车的稳定和便捷,大家还是很依赖。你劝人都开电车试试,比劝人学游泳还难认真,要是真替代了,早都满大街都是了。

如果真的新能源车取代了燃油车,那高端豪车品牌都直接“电动化”了,事实呢?奔驰、宝马、奥迪、丰田、通用,比亚迪,哪个扔掉了燃油事业线?每家都是双线发展,谁都没敢梭哈一个,全押在新能源。你说厂家是傻吗?人家懂得分散风险,照顾各类人群。

新能源车火了,冬天续航打折,充电等桩难-有驾
新能源车火了,冬天续航打折,充电等桩难-有驾

其实回头说到底,也不是非谁要取代谁。大家各有各的优势,有人喜欢电车天天城市跑,没人打算自驾去西藏;可一到“说走就走”,老司机们第一反应还是考虑燃油,根本就不是技术短板,是用户信任和习惯问题。除非哪天电池续航冲到1000公里、十分钟充满电、冬天零衰减,全国充电桩一键扫码、时刻在线,价格又比油车便宜两成——那才有可能改变大局。否则呢,技术再怎么升级,咱用户照样用脚投票,谁便利用谁。

还有所谓能源转型,说得都特好听。可中国每年新车上牌量得千万级,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比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倒过来的。基础设施投资、电力扩容、原材料供应、旧车淘汰政策,全都得跟上。如果单靠补贴、行政禁限行,没考虑用户体验,最后搞不好一地鸡毛。

其实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你有你的选择,我有我的偏好”。有的人天天城里跑,家门口能装充电桩,电车绝对是好选择。可真要大面积替代?别逗了,中国那么多县区、沿海、山区、北方天寒地冻、物流行业,燃油车还有大把的生存空间。

科学技术再怎么发展,人们的需求和生活习惯也不是一天变的。厂家继续突破技术,用户按自己的需求买车才是主流。咱们不需要非黑即白,要传统与新潮共存,谁都能做自己领域的王者。就像有人爱用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有人偏偏喜欢老相机慢慢取景,哪个能替代哪个?说来说去,都是各有千秋。

所以,“新能源车马上取代燃油车”这种说法,还是留给营销号去发吧。咱们普通用户,既要脚踏实地,也要理性消费。技术进步得有,体验升级得跟上,最终的答案,以市场和用户为准。就像吃饭,有人非要吃米饭,有人只爱面条,管它谁最终独占市场呢?各取所需才是好的。

新能源车火了,冬天续航打折,充电等桩难-有驾

总之,别再一本正经地说新能源车能完全取代燃油车了。现实吃瓜,谁用谁知道,风口过后,剩下的还是你我的真选。市场有选择,生活也不需要谁和谁打擂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道理,小学生都懂,是不是?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