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五菱侧围外板D柱饰板过渡区起皱整改细节与工艺八卦
说起来,前阵子在厂里碰到一个事儿,某款五菱的侧围外板——就是那个D柱饰板过渡区吧,总是莫名其妙地起皱。师傅们都快被这块铁皮折腾得脑壳疼。你别看车身那些线条顺溜,其实里面藏着不少小心思,尤其是成形那几道工序:拉深、门洞整形、加油口修边啥的,一步错了后面全跟着闹心。
那天刚好遇到老李在车间,他嘴里嘟囔:“这活儿真不省心,每次调模具都像猜谜。”后来才知道,这区域造型本来就有点激进,为了让饰条装得贴合,又非要做个台阶出来,结果夹角太小,两边还都有台阶,翻边的时候料就聚一起,不起皱才怪呢。有时候技术部的人也会拿CAE分析出来的图给我们看,说哪个位置8毫米之前就开始鼓包,那种状态照片发群里大家一眼认出,“又是D柱惹祸”。
其实听厂里的老技师讲,以前类似问题也不是没遇到,但现在新车型追求造型感,对这些细节要求更高。为了防止拉深时开裂,只能用“过拉深”工艺,就是把轮廓再往外扩一点,再慢慢修回来。但你想啊,多补出来那点料,到最后翻回去的时候肯定容易多余,就像家里包饺子皮擀厚了,中间褶总消不掉。
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微信群有人问,“是不是换个材料或者涂层能缓解?”其实根本不是材料的问题,这回主要还是模具和造型设计之间杠上了。有位师傅喝茶时随口提一句:“这种地方只要台阶圆角处理得糙一点,就算漆面好,也挡不住静态观感掉分。”说到底还是工艺调整最靠谱。
解决办法倒也挺接地气。一开始二级面的凹条,是因为拉深补充做出了明显台阶。后来工程师们反复试验,把那个台阶变圆滑些,还特意放大过渡区,让整个面平缓下来了。据说这个方案修改好后出件检查时,那道凹痕基本消失,看起来舒服多了。我记得质检组的小王还专门拿手机拍照留档,说以后谁再犯同样毛病直接拿照片对比。
至于一级面的起皱,更棘手。本来想着加缺口或降低翻边高度,可惜焊点和匹配限制死死地不能动弹,只能继续优化“过拉深”。最后大家决定把补充量缩减为零,把原来的R4毫米圆角硬生生改成R1.5毫米,小范围内尽量贴近零件实际。这一步走完之后,用CAE模拟发现成形到底前3~1毫米都没见到新褶皱,大伙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天天返修这一块啦!”群友调侃。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这样整改完毕,也还有那么一丢丢波浪状残留,因为零件翻边面太长,要彻底消除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不过涂装后整体观感已经很不错了,有次我路上碰见隔壁村的大叔,他家刚买的新车就是这批改良后的版本。他还夸了一句:“这下摸起来顺溜多咧。”
顺便插一句,上汽通用五菱最近内部讨论关于冷门配置,比如部分地区销售版带隐藏式尾灯支架,还有广西南部用户反馈雨季泥沙卡在侧围缝隙难清理——厂家正琢磨是否升级密封胶方案。据说上一代车型有个误传,说饰板处常年积水会导致锈蚀,其实都是早期施工不到位,现在基本不会发生啦。而且维修站最近流行一种自制塑料垫片,据传效果比原厂还牢靠,不过官方一直没承认……
聊这么久,再提一下二手市场吧。不少收旧车的小贩总喜欢盯着D柱位置挑刺,一旦发现表面波浪或沉台拐角褶痕,都要砍价三百五百。懂行的人自然明白,新款已经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可惜消息传播慢,有人以讹传讹,还跑去论坛发帖吐槽“买新不如买老”,真让人哭笑不得。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行业圈、现场交流及相关技术中心内部分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