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你知道吗,现在合资纯电SUV的销量,基本可以用个排名来区分市场的优劣。
比如说,今年上半年,合资纯电SUV销量最高的那几款,第一名是广汽丰田的铂智3X,卖了大概40275台。这个数字听起来挺酷的,说明大众还是有市场的,但其实我觉得他还算稳中有变,毕竟价格、配置都在提升。
第二名是东风日产N7,销量大约3.29万,差点儿赶超广汽丰田。你想啊,同样是合资品牌,日产这个跨度也挺有趣的。从之前的油车到纯电,转型还算顺利,毕竟他们当年在纯电版的技术积累也还算厚。
第三名则是上汽大众的ID.3,销量约2.06万。这个其实挺让我意外的。大众的纯电策略一直比较谨慎,ID.3在出世后反响还可以,就是价格比较敏感。它的做工和乘坐体验,某些细节其实比某些国产品牌实操要好不少。
第四名是华晨宝马的i3,销量在1.18万左右。宝马的这个车啊,价格门槛高了点儿,但还是有粉丝群。可能是他们在品质和驾驶感受上,确实比国产更有优势吧——但,性价比就很讲究了。
第五名是一汽大众的ID4 CROZZ,大约11232台。这个也是不错,空间大,用料扎实,但同样价格偏高,售价破百之后,能卖多少就看用户捂不捂钱包了。
这里我想问问,你觉得买车,除了价格,最看重的还是啥?配置?品牌?还是那个用起来用得顺手呢?(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国产品牌,市场占比目前已经突破63.2%。靠的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大量自主品牌在技术和成本上的深耕。一开始,大家觉得国产车基本糙大块头,但这几年你看,质量、配置都逼近合资,甚至在某些细节上反超。
比如说,刚才我翻了下笔记,某自主品牌的一款紧凑型纯电SUV,百公里电力成本大概在0.3元左右。这还得是低峰时段充电,平均能源费来算,整辆车的能耗只有14千瓦/百公里,挺不错了。
但你要问我:自主品牌的车,能抗住合资的品牌吗?我想,这个——没细想过啊(笑)。毕竟,燃油车时代,价格优、技术落后,但油箱大、售后方便,还能走到今天。而新能源,是一个变革中的大舞台,谁的创新多,谁就能赢。
说起自主品牌,我确实常跟同行们聊这个。现在最火的,还是在配置上拼命向前冲。昨天晚上打电话给我朋友,他是某自主品牌的售后,他说:你知道吗,去年我修一辆国产纯电SUV,换个电池包,要一周时间,还需要4000多块钱。
我心想:哇塞,维修像买房一样贵。这也是个问题,谁都知道,电芯寿命有限,换一次电池,价钱就直线上升。可靠性和耐用度,是我一直关注的点。
最新的自主车型也开始引入更好的电池技术,像啥快充、长续航,其实很多是看起来很高大上。你觉得这么一堆配置堆出来,实用性怎么样?我觉得,真要落到地上,配置多,说明厂商拼得激烈,但用起来是否顺手,才是真关键。
你看,北京现代最近推的那个新车E0羿欧,售价不到12万,配置还挺越级,有个27英寸4K大屏,搭载高通骁龙8295芯片,动不动就有人说:哇,媲美新势力的交互体验。其实我觉得,这得看实际用起来是不是顺手;虚拟的体验归虚拟,日常开车,最重要还是稳定和安全。
说回来,像我朋友开那种前驱电动车,很多时候后排空间和驾驶感受都不一样。你觉得,国产车是不是在空间体验上还要再努力点?我这次看了几款自主车的空间数据,平均后排腿部空间能到2750mm,基本和合资的紧凑SUV差不多,但问问自己——坐车你最在意的是什么?
续航也是关键点。去年我帮朋友算过,纯电车的百公里油耗,算下来大概是14-16千瓦小时,折合电费加能源,差不多在0.4元/公里左右。跑长途时,这个数字会不会让你觉得还行或太贵?我一直觉得,续航稳定,才能安心开长途。
这些只是数字游戏。最用户的体验和心里舒适感。你知道,我那小姨就是典型的用车焦虑者。每次出门,她都会问:车的可靠性怎么样?出问题了咋办?其实我倒觉得,车多半得靠个人惯——惯了的车,没人能比。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市场份额和厂商策略,我还偶尔会和同行聊个天。很多国产品牌,总在配置和性价比上下功夫,但有时候我会想:他们吃亏的,其实不是价格,而是品牌信任感。你反正觉得,品牌这个东西,真的是用的时间长了才知道的。
我猜测,未来几年,谁能把品质和用车场景结合得更好,谁就会出头。像刚才提到的北京现代E0羿欧,价格和配置同步,目标就是抢夺消费者第一档的心。你觉得,除了价格+配置,还有没有别的秘密武器呢?(心里有点小期待)
不管怎么说,现在新能源市场百花齐放,竞争激烈。几年前我们还觉得,国产车就是便宜货,现在倒好,国产品牌在细节上猛追,连外观颜值都跟合资不相上下了。最让我佩服的,是很多自主车厂都在强化用车场景体验,不单是芯片和电池的堆砌。
唉,不过你知道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设计。就像我见过一次,某车的门把手,竟然隐形设计,关门时自己弹出。你说,有用吗?用不着的时候倒藏得挺巧;用着呢,又觉得挺妙。
最后让我扯个题外话。你觉得,未来5年,国产品牌会不会彻底打破合资垄断的局面?我自己还挺迷茫的,也许,谁都不能预料。
不过呢,汽车市场的这池水,还挺深的,谁都得摸爬滚打。你觉得,还有哪些细节,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