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不少车企突然变得很懂事。
你看,原本那种大电池,长续航还没出头呢,内容物似乎都在拼超级续航。
比如去年还在拼电池越大越好,今年开始,增程器成了新宠。
我像个不太信邪的旁观者,心里在想:这是要借电起飞,还是打算把油箱留给应急?
但说实话,没细想过大部分用户会怎么想,只是觉得这段路,车越来越像个电油合体怪。
说到这里,就想起以前跟朋友闲聊。
他问我:你觉得,买这个增程版车的,是不是心里还挺有油的?图个保底?
我当时就笑着答不上话,心里也在打鼓。
毕竟,增程啥的——听上去像可燃塑料——挺折腾人的,但细一琢磨,设置得巧。
小鹏X9的鲲鹏超级增程系统,搭载1.5T发动机,理论上最大功率估计在110千瓦左右(大概吧,没仔细查),
加上电机210千瓦,拼个电油混合作战队。
这配置出来,续航真不差:官方标榜着452公里的纯电续航,配上60升油箱,可以跑到1602公里,算个跑长途的底气。
不挡脸,但这个数据,让人心里挺舒服。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深度理解了增程设计的用意。
它的套路,其实跟以前卖的长续航电动车差不多——电池大,续航长,但怕电不够时还能打油。
比方说,像我开车出门,乡下路线比较多,纯电续航够用,但一旦电量耗尽,就挺折腾的。
这时候,有个油箱就麻烦就少了——有油补,基本不用担心中途没电。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
之前跟售后维修师傅聊,他说:你这车,增程器那块,维护麻烦点,但比纯电更省心。
我心里暗笑:省心?毛用,还是得每天心里打鼓,怕突发状况。
的确,跟纯电比,增程版的稳定性可能更被人接受——毕竟,谁不想多点备用计划?
再说说成本。我大致估算,百公里能用电的话,电费大概是0.3元/公里(白话:十块钱充电,能跑30公里左右),
油钱得算:每升油,最低6块,60升油箱能跑将近1600公里,油钱大致在96块左右(只算油费啦)。
如果算到平均油电结合的经济性,其实也挺能接受的,毕竟纯电续航不超五百,还是要靠油撑一撑。
这里就想到,车厂是真的把用户心理揣到心坎上了。
他们知道,很多人买车,也不是非得纯电不可,毕竟,出门长途、乡下跑,电量焦虑还是个问题。
但又怕太高、续航不给力,那就做个油电混——这个夹心饼干模式,挺妙。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车,比如说比亚迪唐EV Max,续航也是450多公里,但它就纯电的,少了油的安全感。
纯电车,跑长途时要考虑充电站布局,但增程版因为随时能打油,心里就宽裕了。
增程器增加了车辆的复杂性,维修成本不可避免会上升一些。
我想到,一辆车配备增程器,设计做得像飞弹报信员,要有油料和电池双保险,不能节外生枝。
一个细节,我刚才翻了照片,发现小鹏X9的内部布局很用心。
中控的17.3英寸屏幕,反应迅速,开车时操作省心。
座椅配置也很豪华,二排带腿托,按摩加热,都能调节。
但我心里在想:这配置,是为长途飞行设计的,还是只想显得高端?
可能都不是,真是以人为本的设计。你知道,很多朋友买车,最看重的其实是座椅舒适和空间宽敞。
我遇到一位销售小哥,他说:其实车内那些高科技,用户用到手软。玩手机、看电影,才真喜欢。
我心里暗暗叹:科技真能提升生活品质,但也要看用不用得到。
增程器有个弊端——那就是多了一个机械部件,等于多了个出场点。
出问题的可能性,当然比纯电少不了。
售后告诉我:最怕的就是增程器里的‘机油’要定期换,否则会出毛病。
我也知道,汽车的故障,从来都不是一点就炸,而是慢慢堆积。
这就意味着,未来这类车的维护成本,会比纯电更高一点。
你怎么看,买增程车,还是纯电?
这其实是个挺现实的问题。
纯电,省心省钱,未来技术肯定会更成熟,但初期充电不方便,超出预期的危险性也有。
增程,保险点,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更想知道,你心里有没有个安全阀开着?
如果这车能跑到哪算哪,不差那点油钱,你会怎么考虑?
不管怎么说,小鹏X9的这个版本,我心里是挺喜欢的。
毕竟,未来车会不会油电融合成为新常态,还是个未知数。
但一件实事我敢打包票——即使以后,全都是纯电,也别忘了还会有人叫涨。
讲真,这有点像天有不测风云。
你会不会考虑,自己家那台车,还需要油的存在感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