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降价潮下企业如何盈利?

合资车价格“大跳水”,企业为何仍能盈利?

各位车友,你有没有发现,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车,现在动不动就“骨折价”?别克君威10万出头、大众朗逸一口价7.99万起、本田思域二级经销商优惠后比指导价低了快3万……这哪是降价,简直是“跳楼甩卖”!可奇怪的是,上汽大众一年赚了47.4亿元,华晨宝马净利润逼近193亿,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加起来利润超119亿(数据来源:网通社评论)。一边是价格“腰斩”,一边是利润稳如老狗——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今天,我就带大家扒一扒合资车的“成本密码”,从设计、研发、生产到品牌,看看这些“老江湖”是怎么在价格战里“笑着活下去”的。

外观焕新,骨子里还是“老伙计”

上个月我去试驾新款帕萨特,一进4S店,销售员热情介绍:“全新设计语言,数字化座舱,科技感拉满!”我点点头,坐进去确实不错,悬浮大屏、贯穿出风口,看着挺高级。可当我问:“这车的底盘和动力总成有啥变化?”对方顿了顿:“还是1.5T+7DCT,底盘结构和上一代基本一致。”

这就很有意思了。很多合资车换代,玩的是“换壳不换心”。外观内饰大改,用上ID.家族的设计语言,看着像新能源车,但骨子里还是那套用了近十年的MQB平台。甚至连迈腾换代后,老款还挂着“帕萨特”的名字继续卖——这叫“同堂销售”,说白了就是一套平台,两拨赚钱。

合资车降价潮下企业如何盈利?-有驾

我在黑河试过一汽-大众的极寒测试车,零下30多度连续跑了2000公里。工程师告诉我,这种测试一辆车要跑700多万公里,横跨海南、吐鲁番、黑河,模拟全球最极端环境。一套成熟的平台,经过这么长时间验证,故障率低、稳定性高,自然敢卖多年不换。

研发周期3-4年,看似慢,实则省。新势力一年推三代,技术是新了,但每代都要重新投入研发、测试、验证,成本高得吓人。而合资车一套平台用七八年,研发成本摊到每辆车头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像你买手机,旗舰机贵,但用两年就换;而功能机便宜,能用五年——谁更划算?

内饰智能化:够用就好,不搞“内卷”

坐进一辆合资燃油车,你会发现一个“通病”:车机反应慢、语音识别靠猜、导航还得靠手机投屏。我试过某款丰田SUV,说“打开空调”,它回我“正在为您搜索附近餐厅”——这哪是智能,这是“智障”吧?

但你猜怎么着?正是这种“不够智能”,反而帮他们省了大钱。自主品牌动不动就堆三联屏、高通8155芯片、城市NOA,硬件成本哗哗涨。而合资车普遍用中低端芯片,车机系统封闭,OTA升级靠4S店插线刷机,软硬件成本直接砍掉一大截。

而且,合资车用的芯片数量少、制程低,不像新势力一辆车要用上百颗高精尖芯片。去年芯片短缺,很多自主品牌被迫减产,但合资车企受影响相对小——不是他们技术强,而是“装备轻”,扛风险能力反而强。

合资车降价潮下企业如何盈利?-有驾

有位老铁在评论区问我:“为啥我的大众车机不能自定义壁纸?”我回他:因为它压根就没打算让你“玩”。它的定位是“工具”,不是“智能终端”。你买它,是图省心耐用,不是图炫酷。这就像你买个电饭煲,要的是煮饭好吃,不是让它能打游戏。

动力总成:老将当家,成本摊薄

说到成本,动力系统是燃油车的“心脏”,也是成本大头。而合资车企在这块,玩得最溜的就是“平台化+规模化”。

大众的1.5T发动机,从朗逸用到途岳,从探歌用到帕萨特;丰田的2.0L+CVT,横跨卡罗拉、RAV4、凯美瑞……同一套动力总成,跨品牌、跨级别、跨市场通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采购量巨大,和供应商谈价时腰杆硬。

我认识一位在博世做采购的朋友,他透露:像大众这种年销百万辆的车企,买一个ESP(电子稳定系统),单价能比小厂便宜15%以上。再加上生产线高度自动化,固定成本摊薄,每辆车的成本自然压得更低。

更别说混动车型了。很多合资混动车用的还是镍氢电池,或者小容量三元锂,电池成本远低于自主品牌动辄80kWh的大电池。锂矿价格忽高忽低,对它们影响微乎其微。燃油车更是完全不受电池原材料波动影响——这点,在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的今天,简直是“避险神器”。

合资车降价潮下企业如何盈利?-有驾

品牌溢价:看不见的“利润池”

价格战打得再凶,合资品牌依然敢“留一口”。为什么?因为品牌值钱。

你去4S店,销售员一句“这是宝马5系”,哪怕优惠10万,你心里还是会想:“这车不便宜。”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奔驰、宝马、奥迪,代表豪华;丰田、本田、大众,代表可靠。这种认知,是几十年口碑堆出来的。

我有个朋友,预算25万,本来想买比亚迪汉,结果去试了宝马3系,一上手就被那股“德系质感”拿捏了——底盘扎实、转向精准、隔音好。最后咬牙上了3系,说:“贵是贵了点,但开起来就是不一样。”

品牌溢价,本质上是对品质和体验的预付费。哪怕车价降了,品牌底色还在,消费者愿意为“安心”和“面子”买单。这也是为什么,华晨宝马能一年赚193亿——不是车卖得多,而是单车利润高。

产品线布局:东方不亮西方亮

合资车企还有一个“杀手锏”:产品线够宽,抗风险能力强。

合资车降价潮下企业如何盈利?-有驾

拿一汽-大众来说,你既能买到7万块的捷达,也能买到30万的奥迪A4L。燃油车卖不动?还有ID.系列撑着。SUV不火?轿车市场还能打。一台发动机,能用在五个车型上;一个平台,能覆盖从小型车到中大型SUV。

这就形成了“利润对冲”机制:低端车走量,高端车赚利润;燃油车稳现金流,电动车试水未来。哪怕上汽通用2024年亏了100多亿,但上汽大众、华晨宝马照样赚钱,整个集团不至于崩盘。

相比之下,一些新势力车企产品单一,一旦市场风向变,立刻“裸泳”。而合资车企像“老树盘根”,根系庞大,风吹不动。

那么,我们消费者该怎么看?

说实话,现在的合资车,性价比是真的高。10万买一辆B级车,15万买一辆德系SUV,放在五年前想都不敢想。但也要清醒:便宜的背后,是技术迭代慢、智能化滞后、设计保守。

我始终认为,买车不是“捡便宜”,而是“选适合”。如果你追求智能、科技、快充,那自主品牌和新势力是首选;但如果你图省心、保值、耐用,合资燃油车依然是靠谱选择。

合资车降价潮下企业如何盈利?-有驾

最后,抛几个问题给大家:

你觉得合资车的“平台复用”是精明还是偷懒?

智能化落后的合资车,未来还有机会翻盘吗?

你会为品牌溢价多花5万块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是老司机我,关注我,带你避开购车坑,开上真正适合你的车。

合资车降价潮下企业如何盈利?-有驾

(数据来源:网通社评论《合资车就是卖的“材料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