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一提到比亚迪的唐系列,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那款销量火爆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唐DM-i。
近年来,比亚迪在产品推广上也明显将重心放在了DM-i系列以及新推出的唐L车型上。
然而,在这个看似风光无限的家族中,却存在着一个几乎被市场,甚至被其制造商比亚迪本身所忽视的成员,那就是纯电版的唐EV。
它的市场表现与家族其他成员的热销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处境之尴尬,引发了人们的深思:这究竟是一款怎样的车?
它真的是因为产品力不足而被市场淘汰,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要理解唐EV的现状,我们首先得看一组让人惊讶的数据。
根据近半年的市场销售统计,唐EV的销量总计仅为145辆。
这个数字放在任何一个主流汽车品牌的主力车型上都是难以想象的。
作为对比,同属比亚迪旗下,同样因销量不佳而被戏称为“海洋网耻辱”的护卫舰07,在同一时期尚有212辆的销售记录。
与自家兄弟唐DM-i动辄月销过万的成绩相比,唐EV的表现可以说是在家族中垫了底,甚至被远远甩在了身后。
如此惨淡的销量,自然会让外界普遍认为这款车存在着严重的产品缺陷,否则何以至此?
然而,当我们抛开销量数据,深入探究唐EV这款产品本身时,却会发现一个与市场反馈截然相反的事实:它非但不是一款差车,反而拥有许多被严重低估的闪光点。
首先,在驾乘舒适性和能源效率方面,唐EV就拥有一个让众多唐DM-i车主都颇为羡慕的配置——热泵空调。
对于不熟悉技术的消费者来说,“热泵空调”和普通插混车上常见的“PTC空调”听起来可能差别不大,但实际体验和能耗表现却有天壤之别。
PTC制热的原理类似于一个大功率的电暖器,在冬季虽然能提供暖风,但其能耗非常高,会急剧消耗电池电量,导致纯电续航里程大幅缩水,这也是许多插混车主冬季“续航焦虑”的主要来源之一。
此外,PTC制热吹出的空气往往比较干燥,舒适度欠佳。
而唐EV搭载的热泵空调系统,工作原理更像是家用变频空调,它通过转移热量来调节车内温度,无论是制冷还是制热,其能源效率都远高于PTC系统。
这意味着在寒冷的冬天,唐EV开启暖风对续航的影响要小得多;在炎热的夏天,它的制冷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
最关键的是,热泵系统调节下的车内环境湿度更适宜,体感更为舒适。
仅此一项,就体现了唐EV在核心体验上对细节和品质的追求。
其次,对于一辆纯电动汽车而言,续航能力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核心指标。
在这方面,唐EV的表现可以说是彻底解决了插电混动车型普遍存在的“纯电续航短”的痛点。
比亚迪的插混车主们普遍反映,一百多公里的纯电续航在日常通勤中尚可,但一旦需要稍长距离的出行,就不得不启动发动机,失去了纯电驾驶的静谧和经济性,心里总会有一种里程焦虑。
唐EV则完全不同,它从设计之初就是一辆纯粹的电动车,为此配备了容量巨大的电池包。
其入门款车型的电池容量就达到了90.3千瓦时,中高配版本更是搭载了惊人的108.8千瓦时电池包。
反映在续航里程上,其官方公布的最低续航数据也达到了600公里。
即便我们考虑到实际驾驶中各种影响续航的因素,例如冬季低温、高速行驶、持续开启空调等,经过合理的折算,其真实续航能力维持在400公里以上是完全有保障的。
400公里的续航,对于绝大多数城市家庭用户来说,已经足以覆盖一周的通勤和周末的短途出游,大大降低了充电频率,从根本上缓解了里程焦虑。
更值得一提的是,唐EV作为唐平台下的产物,它不仅没有继承唐DM-i在纯电续航上的短板,反而完美继承了其所有的优点。
唐DM-i之所以能够热销,除了其混动技术带来的低油耗外,其产品本身的设计也功不可没。
比如,由著名设计师艾格主导的“龙颜”设计语言,赋予了唐系列大气、时尚的外观,辨识度极高,符合国人的审美。
作为一款中型SUV,其宽敞的车内空间,无论是乘坐舒适性还是储物能力,都能很好地满足家庭用户的需求。
这些被市场验证过的成功元素,在唐EV身上都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可以说,它是一台拥有唐DM-i所有空间和设计优点,同时又具备长续航纯电核心优势的车型。
在驾驶层面,底盘调校也是衡量一款车好坏的重要标准。
虽然有部分声音会因为唐EV采用了多连杆式独立后悬挂而调侃其为“筷子悬挂”,但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并不仅仅由悬挂的结构类型决定,更关键在于整个底盘系统的整合与调校功力。
实际上,唐EV的底盘表现相当扎实稳健,无论是日常行驶中的滤震表现,还是在紧急变线等极限情况下的车身姿态控制,都展现出了超越同级许多车型的水准。
其整体调校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也提供了足够的支撑性和循迹性,给人以很强的驾驶信心。
再加上其前轮驱动的布局,动力输出平顺易控,对于大多数普通驾驶者而言,是一套非常友好且安全的驱动形式。
既然唐EV在产品力上可圈可点,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市场失利呢?
答案或许就出在比亚迪自身的定价与市场策略上。
唐EV的官方指导价为21.98万元至26.98万元。
这个价格区间,恰好是目前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最为白热化的地带。
在这个价位,消费者面临着极其丰富的选择,比如同门的唐L、以技术见长的腾势N7、来自传统合资品牌的大众ID.6,以及新势力阵营中的小米SU7、小鹏P7等众多强有力的竞争者。
每一个对手都各具特色,或是在智能化上领先,或是在品牌上有积淀,或是在设计上有突破。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唐EV虽然产品本身不错,但其优势并不足以形成压倒性的吸引力,其定价使其产品价值未能凸显出来。
因此,要让唐EV这辆被低估的好车重新焕发生机,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或许就是进行战略性的价格调整。
如果比亚迪能够参照其在DM-i车型上推行“冠军版”和“荣耀版”的成功经验,果断将唐EV的价格体系下移,例如将起售价格调整到18万元以下,那么整个市场格局将会完全不同。
降价后的唐EV,将不再是与20多万的各路高手进行贴身肉搏,而是以其中型SUV的尺寸、超长的续航和成熟的平台优势,去对15-18万价格区间的紧凑型纯电SUV进行“降维打击”。
届时,它的空间、续航和品质感将成为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完全有潜力成为该细分市场的一匹黑马,从而摆脱当前被遗忘的尴尬境地。
归根结底,唐EV的困境并非产品之过,而更多是市场定位与定价策略的失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