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647亿美元登顶,特斯拉暴跌26%跌出前二,27年混动技术对决自动驾驶芯片,这场全球汽车品牌价值战谁在裸泳?
2024年年底的数据出来那天,我正在4S店里陪朋友看车。销售顾问的手机响了,看了一眼屏幕,嘴里嘟囔了句:“特斯拉这次真栽了。”当时没太在意,后来看到完整榜单,才明白这话的分量。
品牌价值蒸发掉四分之一,从行业老大的位置掉到第三,这种事搁在特斯拉身上,多少有些戏剧性。178万辆的年销量比上一年还少了,净利润缩水三成多,中国市场的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产品线就那么两款主力车型撑着,Model 3和Model Y卖了这么多年,消费者也看腻了。
倒是丰田,闷声不响地重新坐回了头把交椅。647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比去年涨了两成多。靠什么?混动。这套技术人家磨了27年,全球用户超过2800万,光中国就有330多万人在开。
我有个朋友,2018年买的卡罗拉双擎,到现在还在开。前两天聊天,他说这车最让他满意的就是油费,市区通勤一个月加两次油,每次200块不到。动力也不弱,红绿灯起步比很多燃油车都快。关键是不用操心充电的事,加油站到处都是,开长途也不慌。
丰田最新那套智能电混系统,百公里油耗能做到2升以下,续航超过2000公里。这数据我一开始也不太信,后来试驾了一次,确实有点东西。普拉多那款智能电混版,2.4T的混动系统,既保住了越野性能,油耗又降下来了。
说到底,混动这条路线在现阶段或许更符合多数人的用车习惯。纯电车续航焦虑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充电桩分布也不够均匀,混动正好卡在这个过渡期的甜点上。
比亚迪的表现同样值得一说。去年卖了427万辆车,涨幅超过四成,品牌价值到了140亿美元。出口量43万多辆,增长七成以上。刀片电池那套技术,针刺测试不起火不冒烟,能扛住45吨的压力。第五代DM技术把百公里油耗压到2升,续航也能破2000公里。
我身边开比亚迪的人越来越多,从七八万的海豚到三十多万的腾势,价格区间覆盖得很广。“天神之眼”那套智驾系统,高速、城区、泊车都能用,体验下来感觉确实到了第一梯队的水平。
特斯拉的技术实力其实没问题。FSD芯片运算能力72Tops,OTA升级可以改变刹车距离、提升加速度,这些能力传统车企短期内还真追不上。但问题在于,技术再强也得落地。国内的信息安全要求、场景适配问题,让FSD很难全面铺开,选择的用户只有1%-2%。
德国品牌还算稳健。奔驰掉了10个点,但守住了第二的位置。宝马靠着电动车销量涨到第四。保时捷和大众都有些疲软,中国市场的放缓影响不小。七个德国品牌加起来,占了全球总价值的三成。
法拉利倒是个意外,品牌价值暴涨36%,从第14位升到第11位。这个牌子对中国市场一直很克制,曝光度控制在10%左右,反而避开了消费波动。有时候,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狂飙突进。
丰田的布局其实挺有意思。混动只是一部分,氢能商用车、纯电轿车、退役电池储能系统都在搞。300千瓦的燃料电池系统已经装到49吨的牵引车上,“换氢”模式也在商用车领域试点。纯电的bZ3C和铂智3X配了最新的智驾系统和座舱。Sweep储能系统能兼容不同种类、不同衰减程度的退役电池,这种全生命周期的思路,传统车企玩得比较顺手。
中国品牌这次有24个上榜。吉利涨了13.8%,收购沃尔沃这步棋下得漂亮,领克也首次进榜。理想涨了31.8%,长安涨了15.7%。哈弗虽然降了些,但在SUV市场还是有话语权。蔚来和小鹏都有些回调,新势力的日子也不轻松。
前100个汽车品牌总价值6171亿美元,比去年还降了1%。德国、日本、美国的品牌占了大头,新能源势力虽然来势汹汹,但传统巨头的底子还在。
开车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品牌起起落落。有人押注纯电,有人坚守混动,有人多条腿走路。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高下,市场会给出答案。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充电桩普及了,纯电车会更香;基础设施跟不上,混动就有市场。
丰田重新登顶,特斯拉跌出前二,这事儿本身或许没那么复杂。一个把老技术打磨到极致,一个在新赛道遇到了瓶颈。汽车行业从来不缺故事,缺的是耐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