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直降10万,一个月就卖出去75台。这事儿听着就像个段子,但它就实实在在发生在了凯迪拉克CT6身上。
你去看这车本身,5米2的车长,3米1的轴距,往那一停,气场是足够的。坐进车里,那块33英寸的环幕屏,配上高通8155芯片,科技感也拉满了。用料?大量的软包和皮质,摸上去的感觉,确实对得起“豪华”两个字。
可消费者就是不买单。为什么?隔壁的奥迪A6L,以前高高在上的家伙,现在也把身价降到了28万左右,就比CT6贵那么一万块。这局面下,多数人心里那杆秤会怎么偏,结果不言而喻。品牌的光环,有时候比产品本身重得多。
凯迪拉克曾经的生存之道,就是错位竞争,用比一线豪华品牌更低的价格,提供不输多少的体验。这招在过去很好用,帮它赢得了市场。但现在,当宝马奔驰奥迪都开始放下身段,亲自下场肉搏的时候,凯迪拉克的价格优势瞬间就被抹平了。它最锋利的武器,钝了。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更深层的冲击,来自那些充电的“新势力”。当下的购车逻辑已经变了,很多人不再纠结于发动机是V6还是2.0T,不再痴迷于变速箱有几个档位。他们更关心续航多少,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好不好用,车里的屏幕够不够大。CT6引以为傲的那套带可变缸技术的2.0T发动机和10AT变速箱,在新能源的浪潮面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说起来真是讽刺。CT6身上有不少好东西,比如那个MRC4.0主动电磁感应悬架,能一秒钟扫描路面1000次,实时调整悬挂软硬。这种黑科技,本该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卖点,现在却和那75台的销量数字放在一起,显得格外落寞。一个技术上很较真的产品,却在市场上输得一败涂地。
静态体验下来,这台车几乎没什么可挑剔的。“钻石切割”的设计语言,让它在车流中很有辨识度。分体式大灯,内部36个独立照明分区,技术含量不低。后排空间也奢侈,一米八的人坐进去,腿部空间非常宽裕。可这些优点,在“凯迪拉克”这个品牌和“燃油车”这个品类的双重压力下,都被大大削弱了。
归根结底,市场的风向变了。过去,凯迪拉克是豪华品牌的“平替”,现在,它自己也需要一个“平替”的理由来说服消费者。当一线品牌降价,新能源品牌崛起,留给这些二线豪华燃油车的空间,正被急剧压缩。
产品力再强,也怕巷子深,更怕隔壁的对手直接在你家门口摆摊还打折。CT6的故事,可能只是个开始,一个属于二线豪华品牌艰难时代的序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