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陷入产能困局,每年减产73万辆背后的真相?电动化转身的双重夹击,欧洲开花中国凋谢?

2025年11月的第一周,大众汽车集团做出了一个令整个行业震动的决定。这一次,它不是宣布停产哪款车型,而是做出了更大规模的产能调整——在德国本土削减73万4千辆年产能,这相当于砍掉了大众德国工厂接近三分之一的产量。

这个消息一出,许多人心里都打起了问号。大众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为什么突然要大幅度砍产能呢?是因为市场需求下降得太厉害了,还是大众在为电动化转型做出的必然选择?还有人说,这是大众在自断经脉,放弃传统汽车市场。但真相远比这些说法更复杂。

根据大众集团今年10月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前九个月,大众集团纯电动车全球销量达到了717万5千多辆,同比增长接近四分之三。在欧洲市场,大众的电动车市场份额已经达到接近三成,依然稳坐欧洲纯电动车的第一把交椅,甚至超过了特斯拉。但是在中国市场,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销量却出现了大幅下滑,今年前两个月同比下降超过一半,中国工厂的产能严重过剩。


这就是大众现在真实的处境:在欧洲这边电动车卖得火热,工厂开足马力还不够;在中国那边电动车滞销,产能闲置成了包袱。加上美国市场关税政策的变化、欧洲碳排放法规的高压,大众不得不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大幅缩减德国本土的产能,用腾出来的资源去支持电动化转型。

大众陷入产能困局,每年减产73万辆背后的真相?电动化转身的双重夹击,欧洲开花中国凋谢?-有驾

第一部分 大众陷入产能困局,每年减产73万辆背后的真相

大众最近遭遇的困局,不能简单地用市场不景气来解释。实际上,大众今年的全球销量表现还算不错,1月到9月累计交付了720万辆汽车,同比只是微幅下降。但问题出在了产品结构上——消费者要的产品和大众库里的产品对不上号,导致工厂里囤积了大量过剩产能。

德国是大众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也是成本最高的生产地。大众在德国有五个主要汽车生产工厂,分别负责生产不同类型的车型。今年10月,大众集团和德国工会达成了一个协议,计划从现在到2030年,在德国工厂削减73万4千辆的年产能。换句话说,就是把原来每年能生产这么多车的能力给砍掉。

具体怎么砍呢?首先,位于德累斯顿的透明工厂将停止汽车生产,这个工厂原本每年能生产10万辆左右。其次,沃尔夫斯堡总部工厂,也就是大众的大本营,生产线从原来的4条减到2条,到2030年还要再砍4千个工作岗位。再加上茨维考电动车工厂的减产,这样加起来就是73万4千辆的产能削减。


为什么要这么狠地砍产能呢?表面上的原因是需求疲软,但深层原因其实是欧洲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年11月初,大众在处理产能的时候,茨维考工厂因为需求不足,直接停产了一个礼拜。埃门工厂,也就是生产ID.4和ID.7电动车的地方,也在缩短工作时间,甚至计划停产几天。

这些工厂停产或减产,直接原因是销量下滑,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关税政策频繁变化,让大众对美国市场的投入变得更加谨慎。二是欧洲市场虽然电动车销量在增长,但增速在放缓,许多消费者对高价格的电动车还是有些犹豫的。三是中国市场的新兴电动车品牌正在强势崛起,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品牌正在蚕食大众的市场份额。

最关键的是,大众今年前9个月在欧洲销售纯电动车,这个市场虽然增长了,但中国销量却下降了接近四成半。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众在欧洲的电动车生产线忙得不可开交,但在中国的生产线却闲得慌。为了平衡这种失衡的状况,为了节省成本,大众必须削减德国高成本工厂的产能,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到欧洲电动车的生产和中国市场的新产品开发上。

大众的这次大幅裁员和减产,涉及到35万个工作岗位的调整,分阶段到2030年。但大众承诺,在2030年之前不会进行强制裁员,失业的员工会通过提前退休、转岗等方式妥善安置。这看起来很人性化,但实际上反映了大众面临的严峻现实:电动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企业生存和调整的深层次危机。

大众陷入产能困局,每年减产73万辆背后的真相?电动化转身的双重夹击,欧洲开花中国凋谢?-有驾

如果你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大众的困境其实是整个欧洲汽车工业的困境。欧洲汽车企业在内燃机技术上花了几十年的积累,工厂、工人、供应链,一切都是围绕内燃机来组织的。现在突然要转向电动化,就像要重新学走路一样,既要面对新技术的挑战,还要处理旧资产和旧员工的包袱。

大众今年还宣布了一个决定,那就是高尔夫生产线将从沃尔夫斯堡迁往墨西哥工厂。高尔夫这个车型从1974年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了50多年的历史,是全球最畅销的车型之一,累计销量超过3千万辆。但现在连这个"神车"都要离开德国。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转移的问题,更是一个象征:德国老牌汽车工厂的产能在向全球其他地方转移,德国汽车业的黄金时代正在退潮。

第二部分 电动化转身的双重夹击,欧洲开花中国凋谢

大众为什么一边在欧洲扩大电动车产能,一边在中国大幅削减产能呢?这就要涉及到全球电动化市场的复杂现状。

在欧洲,电动车的销售形势一片向好。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包括ID.3、ID.4、ID.5等,今年前三季度在欧洲的销量表现稳健。据大众官方数据,今年第三季度,大众在欧洲的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了接近九成,这个增速相当惊人。其中ID.4是大众电动车销售的主力,今年上半年全球交付了8万4千多辆,成为大众电动车销量最高的单一车型。ID.3在欧洲市场也表现不俗,作为高尔夫的电动版本,它以更低的价格和更优的续航,吸引了大量欧洲消费者的关注。

为什么欧洲消费者这么热衷于购买电动车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欧盟的碳排放法规压力。欧盟规定,2025年所有新车的平均碳排放必须达到93.6克每公里的标准。这个标准看起来不太严格,但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一辆传统的中型轿车,碳排放大约在110克每公里左右,一辆中型SUV的碳排放可能达到130克每公里。超过标准的每一克,汽车厂商都要支付95欧元的罚款,而且这个罚款是按照销量来乘以的。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厂商在欧洲一年销售100万辆汽车,平均每辆超过碳排放标准5克,那么一年的罚款就是4亿7千5百万欧元。对于大众这样的大厂商来说,这笔钱不是个小数字。所以,欧洲汽车厂商不得不加快电动化步伐,用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电动车来平衡传统燃油车的高排放,达到平均标准。

大众的MEB电动平台,从2018年开始研发投入,累计投入成本达到60亿欧元左右。这个平台从2020年开始陆续有车型上市,到目前为止已经交付了超过110万辆。MEB平台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全模块化的设计,可以灵活应对不同尺寸和需求的车型,成本也比独立开发要低。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技术积累,大众才能在欧洲电动车市场上保持领先的位置。


但在中国市场,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中国消费者对电动车的需求虽然很大,但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比亚迪、特斯拉、理想、蔚来等品牌,都在中国市场上大幅降价,争夺市场份额。比亚迪今年前三季度的电动车销量已经超过了500万辆,占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大众的ID系列虽然产品质量不错,但价格竞争力相对较弱。

具体数据显示,大众今年前两个月在中国的ID.3销量只有5千7百多辆,同比下降超过一半;ID.4X的销量只有2千左右,同比下降近三成。这样的销量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原本应该是大众电动化转型的主力市场,现在却成了大众最大的痛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定位不同。大众在欧洲推出的电动车,价格定位在中端市场,面向中等收入的家庭消费者。但在中国,许多电动车品牌都推出了10多万块钱的入门级产品,甚至有5万块钱左右的微型电动车。而大众的ID.3在中国的起价就要20多万块钱,这让许多消费者直接被挡在了门外。

大众陷入产能困局,每年减产73万辆背后的真相?电动化转身的双重夹击,欧洲开花中国凋谢?-有驾

另一个原因是地方保护。许多中国消费者会优先选择本土品牌,这是一个全球汽车市场都存在的现象。再加上比亚迪等本土品牌在电池技术、智能化等方面的创新,确实给大众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众今年虽然宣布要在中国推出30多款新车型,但这些新车型能否有效地挽回失地,现在还很难说。

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的这种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大众产能的失衡。欧洲工厂开足马力生产电动车还不够,中国工厂的产能却大量闲置。大众集团的决策层意识到,必须通过削减德国本土的产能,把更多的资源投向欧洲电动车生产和中国市场的新产品研发,才能适应这种新的市场格局。


第三部分 战略转向是自救还是豪赌,未来路在何方

大众陷入产能困局,每年减产73万辆背后的真相?电动化转身的双重夹击,欧洲开花中国凋谢?-有驾

大众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电动化转型中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这不仅仅是大众的问题,而是整个欧洲汽车工业都要面临的问题。

从全球电动车市场的角度看,电动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预计会超过2100万辆,占全球新车销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中国市场的电动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欧洲市场虽然还在两成左右,但增长趋势很明确。就连日本,一个曾经最保守的汽车市场,现在也在加快电动化步伐。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任何一个传统汽车厂商都不能再坚守燃油车市场了。就算中国和欧洲不强制淘汰燃油车,消费者的选择也正在朝电动化倾斜。大众如果还想保持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就必须在电动化上投入足够的资源,生产足够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从大众的技术储备和产品规划看,它为这场转身做了不少准备。MEB平台的成功推出,证明了大众在电动车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今年9月,大众在慕尼黑国际车展上展示了MEB+平台的最新进展,这个升级版的平台在续航、效率和成本上都有了显著提升,计划在2025年推出价格在25万欧元以下的产品,这将是扩大电动车市场覆盖面的一个关键举措。

大众还宣布,到2030年要推出至少30款纯电动车型,在欧洲市场的销量目标是七成以上的收入来自纯电动车。这个目标听起来很雄心勃勃,但相对于目前的市场进展来看,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欧洲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政府的支持政策也还在持续,这些都为大众的电动化转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大众的挑战也不少。首先是成本问题。电动车的生产成本虽然在逐年下降,但目前仍然高于燃油车。电池是电动车成本最高的部分,占到整车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大众虽然和宁德时代等电池供应商有合作,但在电池成本控制上还是面临不少压力。

其次是中国市场的问题。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比亚迪不仅在电动车销量上领先全球,在电池技术上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兴品牌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在智能化、用户体验等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大众要想在中国市场重新站稳脚跟,需要付出比在欧洲多得多的努力。

再次是技术方向的问题。虽然电动车已经成为主流方向,但在动力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具体方向上,还存在不少不确定性。比如,固态电池的商用化什么时候能实现,氢燃料电池什么时候能成为主流,自动驾驶的L3级别何时能大规模应用,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大众在这些方向上的投入和进展,与特斯拉、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从战略意义上看,大众的产能调整和战略转向是一次非常必要的自救。如果大众继续抱着传统燃油车和高成本的德国工厂不放,只会越来越被市场淘汰。通过削减德国本土的产能,关闭不赚钱的工厂,裁减冗余人员,大众可以释放出足够的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向电动化转型这个新的赛道。从这个角度看,大众的决定是理性的、必然的。

但从实施的角度看,这也充满了风险。向员工承诺不进行强制裁员,意味着大众的成本节省空间有限。削减产能也意味着销售收入会下降,虽然净利润率可能会上升,但绝对利润额可能反而会下降。这对一个股份制上市公司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股东会对利润下降很敏感。

最大的风险是,如果大众在电动化转型中失败了,比如说电动车销量没有达到预期,新产品开发出了问题,中国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那大众就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产能不足导致销售困难,销售困难导致利润下降,利润下降导致研发投入减少,研发投入减少又导致新产品竞争力下降。在这样的循环中,大众可能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第四部分 消费者的疑惑和大众的回应

大众这一系列的举动,必然会引起消费者和市场的各种猜测和疑惑。在社交媒体和汽车论坛上,各种声音都有。

有人问,大众是不是要放弃传统车型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清楚。大众宣布的是削减产能,不是停止生产某些车型。高尔夫、速腾这些经典车型,现在还在生产,未来也还会继续生产。只是生产的地点可能会改变,比如高尔夫的生产会逐步转移到墨西哥工厂,成本会更低。这是全球化制造的一个正常调整,不是什么特别的大事件。

有人担心,电动车真的靠谱吗?会不会买了之后后悔?这个问题反映了许多传统消费者的心理顾虑。大众对此的回应是,ID系列的电动车已经经过了充分的测试和验证。ID.3和ID.4在欧洲市场已经有了几十万辆的销售规模,用户反馈总体是正面的。电池的安全性、续航能力、充电效率,这些曾经的痛点,现在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宁德时代等供应商提供的电池,低温衰减率已经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即使在零下20度的环境下,电动车仍然能跑500多公里。充电基础设施在欧洲已经很成熟,半小时就能充满八成的电量。

有人说,大众这是步诺基亚的后尘,转型太激进了。这个比较其实不太恰当。诺基亚当年是被市场变化冲击得措手不及,反应太慢。大众现在是主动出击,提前布局,这完全是两回事。大众从2015年就开始筹划电动化转向,2018年就启动了MEB平台的研发,到现在已经投入了数百亿欧元。这不是激进,而是战略性的提前布局。相比之下,那些还在死磕燃油车的车企,现在才是真正的危险。

有人问,大众的新产品什么时候上市?能不能和中国品牌竞争?这涉及到大众的产品规划。大众宣布,在中国市场,2025年将推出超过30款新车型,其中一大半是电动化产品。这些产品会覆盖从经济型到豪华型的各个价格段,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但大众也很清楚,在中国市场现在很难通过成本控制来竞争,而是要通过技术领先、品质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来赢得消费者。比如说,大众的电动车虽然价格不是最便宜的,但在驾控体验、做工质量、维修保障等方面,还是有自己的优势的。

还有人担心,大众的这次战略调整,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车型停产?这个问题其实反映了消费者对整个汽车工业前景的担忧。答案是,肯定会有更多的燃油车车型逐步淘汰,这是全球汽车工业转向电动化的必然结果。但新的电动车型会源源不断地推出来,消费者的选择反而会更多。现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已经有几百款电动车车型,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大众也在持续开发新产品,未来几年内,消费者会看到大众推出的各种各样的电动车,包括轿车、SUV、皮卡等等。

从大众官方的回应来看,他们对自己的转型方向是很有信心的。大众集团CEO奥博穆在各种场合都强调,电动化是大众的未来,也是整个汽车工业的未来。大众虽然要削减产能,要裁员,要关闭一些工厂,但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更加集中地投入到电动化转型中。大众相信,通过这样的调整,不仅能够度过转型期的困难,最后还能在新的电动车市场上重新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

结语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大众的这次转身,到底是自断经脉还是另谋出路?从现在的信息来看,这更多是一个必然的战略选择。电动化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工业的大趋势,不管任何一个传统厂商有多么伟大的历史,都必须顺应这个潮流,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大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采取了足够果断的行动。虽然削减产能、关闭工厂、裁减员工听起来都很残酷,但这确实是大众能够集中资源、提高效率、加快转型的必要代价。在欧洲市场上,大众的电动车销量和市场份额都在稳步上升,这说明大众的电动化产品是有竞争力的。在中国市场上,虽然短期内销量在下滑,但大众在开发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未来是否能够扭转局面,还要看产品力和市场策略是否得当。

对于消费者来说,大众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意味着有更多的电动车产品可以选择。其次,意味着电动车的价格可能会逐步下降,因为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第三,意味着大众这样的传统大厂商,会在电动车市场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创新,会推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这对整个电动车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最后的问题是,大众能不能成功实现这个转身呢?从现在的情况看,大众有足够的技术积累、资本实力和市场经验,也有足够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来推动这个转变。但成功并不是必然的。电动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间会充满各种不可预见的挑战。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技术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新兴竞争对手的持续冲击,这些都是大众需要面对的现实。

所以,与其问大众能不能成功,不如问大众够不够专注、够不够灵活、够不够创新,来应对未来的变化。从目前的举动看,大众正在做的就是这些:集中资源、提高效率、加速创新。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转身,考验的是大众作为一个百年老厂,能否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