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拉蒂搞起了双11大促销,又一个外国豪车顶不住了?

点击关注不迷路

玛莎拉蒂搞起了双11大促销,又一个外国豪车顶不住了?-有驾

如果你在2025年双11期间刷到“35万起买玛莎拉蒂”的广告,别急着以为是诈骗。

这不是段子,也不是P图,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就在最近,多家玛莎拉蒂经销商挂出了令人咋舌的促销海报:

燃油版Grecale格雷嘉裸车价低至38.08万元,电动版Grecale Folgore更是直接杀到35.88万元起。

要知道,这两款车的官方指导价分别是65.08万元和89.88万元。

也就是说,现在买一辆全新的玛莎拉蒂SUV,相当于打了5.8折甚至不到4折。

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曾经那个需要加价提车、三叉戟徽标代表身份与品位的意大利豪华品牌,如今却在双11这个原本属于日用品和数码产品的购物节里,加入了“清仓甩卖”的行列。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价格跳水,不是偶然

首先要澄清一点:这次降价,并非玛莎拉蒂中国官方统一行动,而是由各地经销商主导的“买断包销”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经销商自己掏钱从厂家买断一批库存车,然后自行定价销售,盈亏自负。

这种操作在汽车行业并不罕见,尤其当车型换代、库存积压严重时,经销商为了回笼资金,往往会大幅让利。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玛莎拉蒂的库存会积压到这种地步?

数据不会说谎。

根据公开资料,玛莎拉蒂2024年在中国全年销量仅为1228辆,同比暴跌71%;

2025年前五个月,累计销量只有384辆,平均每天卖出不到3台。

到了今年前三季度,进口销量勉强过千,9月单月仅售出83辆,同比还在继续下滑。

要知道,就在几年前,玛莎拉蒂在中国一年还能卖出四五千辆。

2017年甚至达到过1.44万辆的巅峰。

短短七八年时间,销量缩水超过九成。

这种断崖式下跌,已经不是“市场波动”能解释的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颓势并非只发生在中国。

2024年,玛莎拉蒂全球销量从2.6万辆骤降至1.47万辆,跌幅近45%。

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财报显示,玛莎拉蒂业务板块去年运营亏损高达2.6亿欧元。

股价也一路震荡下行,投资者信心明显不足。

可以说,玛莎拉蒂正站在一个极其危险的十字路口上。

为什么卖不动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经济不好,大家没钱买了?”

这当然是一个因素,但远不是全部。

真正的问题在于:消费者变了,车也变了,而玛莎拉蒂没跟上。

过去,买玛莎拉蒂的人,看 中的是它的“光环效应”:

开出去有面子,朋友见了会多看两眼,社交场合能成为话题。

那时候,性能、声浪、意大利设计,都是加分项。

哪怕车机卡顿、保养贵、后排挤,只要“三叉戟”一亮,很多人就觉得值。

但现在,这套逻辑正在失效。

首先,新能源车的崛起彻底改变了用户对“豪华”的定义。

今天的消费者,尤其是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不再单纯为Logo买单。

他们更关心:

车机流畅吗?

智能辅助好用吗?

充电方便吗?

用车成本高不高?

拿Grecale来说,虽然它搭载了2.0T+48V轻混系统,百公里加速5秒出头,动力确实不错。

但车机系统被大量车主吐槽“像十年前的安卓手机”,导航偏移、CarPlay连接不稳定、冷启动倒车影像卡顿……

这些在理想L7、问界M7甚至比亚迪唐EV上早已解决的问题,在一台售价六七十万的车上反复出现,就显得格外刺眼。

其次,同价位选择太多了。

38万落地,你可以买到高配的奔驰GLC、宝马X3,空间更大、售后更稳;

也可以考虑蔚来ES6、小鹏G9,智能化体验领先一代;

甚至还能看看刚上市的小米YU7,激光雷达+Orin-X芯片,辅助驾驶能力直接对标特斯拉。

相比之下,Grecale除了品牌和颜值,几乎没有其他不可替代的优势。

而当品牌光环逐渐褪色,剩下的就只是“一台毛病不少、养起来很贵的进口SUV”。

还有一个关键点:保值率崩了。

三年前买一台65万的Grecale,三年后还能卖个35万左右。

现在你花38万买一台,三年后可能连20万都不到。

因为市场已经形成共识:玛莎拉蒂不值这个钱了。

这种预期一旦建立,就会形成负反馈循环:

越没人买,越贬值;

越贬值,越没人买。

电动化转型慢半拍

如果说产品力落后是“内伤”,那电动化迟缓就是“外患”。

玛莎拉蒂直到2024年底才推出首款纯电SUV——Grecale Folgore。

这款车基于400伏平台打造,电池105度,CLTC续航533公里。

听起来参数还行,但在2025年的纯电市场,这已经不算先进。

主流新势力早就普及800伏高压平台,充电10分钟能跑400公里,而Folgore充一次电要一个多小时。

更要命的是,Folgore上市不到一年,价格就从89.88万暴跌到35.88万。

早期车主心态崩了不说,潜在买家也会怀疑:“这车是不是有问题?不然怎么会降这么狠?”

其实不只是玛莎拉蒂,整个欧洲传统豪华阵营在电动化上都显得犹豫不决。

法拉利下调电动目标,沃尔沃撤回全面电动化承诺,保时捷Taycan销量远不及预期……

它们共同面临一个困境:既想保留燃油时代的驾驶质感和品牌调性,又不得不迎合电动浪潮,结果两边都没做好。

而中国消费者,恰恰是最“务实”的一群。他们愿意为技术买单,但不愿意为情怀长期埋单。

当一台车既不能带来极致性能,电机轻松实现3秒加速,又没有智能座舱,语音识别都卡顿,还比国产车贵一倍,那“意大利血统”就很难成为说服自己的理由。

降价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

面对销量崩盘,降价似乎成了唯一能快速见效的手段。

双11期间,部分门店甚至打出“32万起”的金融方案,算上购置税和保险,落地也就40万出头。

两天卖出十几台,说明价格确实有吸引力。

但这种策略风险极大。

一方面,大幅降价会严重损伤品牌价值。

今天你38万卖Grecale,明天消费者就会觉得“原来玛莎拉蒂就值这个价”,以后再想回到60万以上几乎不可能。

品牌溢价一旦崩塌,重建需要十年甚至更久。

另一方面,低价清库存只能解决短期现金流问题,无法扭转长期趋势。

如果产品本身没有根本性升级,光靠打折,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更讽刺的是,玛莎拉蒂最近还尝试“年轻化营销”,比如和《王者荣耀》联名,给游戏角色定制座驾。

本意是触达年轻人,结果却被大量老车主批评“拉低档次”。

这恰恰说明,品牌在用户认知上已经出现了撕裂:老用户觉得它丢了格调,新用户又觉得它不够实用。

真正的出路在哪里?

或许,玛莎拉蒂需要接受一个现实:

它再也回不到那个“加价提车、供不应求”的黄金时代了。

未来的豪华车市场,不再是“谁Logo更闪”说了算,而是“谁更懂用户”说了算。

这意味着,玛莎拉蒂必须做出取舍:

要么彻底拥抱电动化和智能化,哪怕牺牲一部分传统调性,也要把车机、辅助驾驶、充电体验做到一线水平;

要么坚守小众高端路线,聚焦真正热爱意式设计和机械质感的核心用户,放弃大众市场的幻想。

目前来看,它似乎想两头兼顾,结果两头落空。

写在最后

35万买玛莎拉蒂,听起来像是捡漏,实则暗藏玄机。

如果你纯粹喜欢它的外观、声浪和驾驶感受,能接受较高的保养成本、较低的保值率,也不在意车机卡顿,那现在确实是个入手的好时机。

毕竟,用BBA的价格买到超豪华品牌,心理满足感是实打实的。

但如果你更看重日常实用性、科技配置和长期持有成本,那可能真的不如看看国产高端新能源。

它们或许没有三叉戟那么耀眼,但能让你每天开车都少点烦恼。

说到底,买车不是买符号,而是买一种生活方式。

玛莎拉蒂的降价,不是一个品牌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的转折。

当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当技术平权成为常态,所有品牌都必须重新回答一个问题:

除了名字,你还能给我什么?

这个问题,玛莎拉蒂还没答好。

但市场,已经等不及了。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