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为何非要造2米宽?答案很现实

新能源车,为何非要造2米宽?答案很现实-有驾

有人觉得,现在买新能源车,不看车宽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你去 4S 店问问,销售准会指着车宽数据说 “这才叫大气”“后排能跷二郎腿”。

这种风气下,车宽从 1.8 米到 1.9 米,再到如今突破 2 米,仿佛宽一点就能多一分面子。

君认为,这背后是车企和消费者共同的 “空间焦虑”

不少家庭就一辆车,既想装下老人孩子,又想拉露营装备,还得有点商务范,车企干脆直接把车做宽来满足 “全能需求”。

但实际呢?多数时候车里就一两个人,多出的宽度成了摆设,反而成了停车、会车时的累赘。

新能源车,为何非要造2米宽?答案很现实-有驾

众所周知,欧洲的新能源车很少有超过 1.9 米宽的。

不是技术不行,是人家街道窄、车位小,消费者更看重灵活实用。

反观我们这,好像车越宽,越能体现 “生活升级”,这种心态被车企精准拿捏,甚至故意放大 : 你看这款车宽 2.05 米,比竞品多 5 厘米,就成了宣传亮点。

要知道,新能源车的 “宽”,很多时候是被电池 “逼” 出来的

当下主流的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进入瓶颈,想装下够跑 600 公里的电量,要么加厚电池影响离地间隙,要么加大面积。

车企选了后者,把电池平铺在底盘,横向空间自然就被占满了。

有人说,就不能把电池做得更紧凑吗?

君了解到,电池不仅要装电芯,还得有冷却系统、防护外壳,这些都占地方。

尤其是安全标准提高后,电池包的防撞结构更厚,横向尺寸很难压下来。

比如某款车为了通过侧面碰撞测试,电池两侧的防护梁就加宽了 8 厘米,车宽自然跟着涨。

新能源车,为何非要造2米宽?答案很现实-有驾

再说电机和悬架。

新能源车流行双电机、四驱,前后电机都得占空间,轮距不得不拉大;有些车为了追求舒适性,用了空气悬架,气泵和管路也得占横向空间。

这些加起来,车宽想不超 2 米都难。

但问题是,多数人用不上这么强的动力和复杂的悬架,却得为这些 “过剩配置” 带来的宽体买单。

话说回来,我们的城市压根没准备好迎接这么多宽车

我国标准车位宽 2.4 米,这是 1998 年定的,当时主流轿车宽才 1.7 米左右,两边留的空隙够大。

现在 2 米宽的车停进去,两边只剩 20 厘米,开门稍不注意就蹭到旁边的车,这不,小区里因为开门剐蹭的纠纷越来越多。

更头疼的是老城区和学校周边。

就比如说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路宽也就 4 米多,俩 2 米宽的车会车,得小心翼翼挪半天,稍不注意就卡在路上。

上下学时间,学校门口本就堵,宽车一扎堆,非机动车只能往机动车道挤,险象环生。

新能源车,为何非要造2米宽?答案很现实-有驾

有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因车辆过宽导致的窄路剐蹭事故,比 2020 年增长了 67%,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八成。

这不是车主技术差,是车宽确实超出了道路的承载能力。

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有些城市已经试点 “窄路禁宽车”,但多数地方还在观望。

客观来讲,宽车的代价不止是停车难

首先是能耗,车越宽风阻越大,同样的电池,宽车比窄车续航少 5% - 8%。

比如某款 2.03 米宽的 SUV,标称续航 650 公里,实际跑高速只能到 580 公里,而 1.88 米宽的同级别车型,实际续航能多跑 40 公里。

其次是轮胎和保养。

宽车得配宽胎,比如 265/45 R21 的轮胎,一条就得 1500 块,比 235 宽度的贵近 40%,换一次胎多花上千块。

悬架系统也更娇贵,因为要承受更宽轮距带来的横向力,保养费用比窄车高 20% 左右。

还有保值率。

二手市场上,2 米以上的宽车比同配置窄车难卖,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买家担心不好停车,转手时价格要低 5% - 10%。

这些成本,车企卖车时不会跟你细说,等车主自己掏钱时才恍然大悟。

新能源车,为何非要造2米宽?答案很现实-有驾


然而,新能源车并非必须做这么宽。

比如某新势力推出的一款小型电动车,车宽 1.75 米,用了 CTP 3.0 电池电芯直接集成到底盘,省去了传统电池包的冗余结构,续航照样能到 500 公里,停车、会车都灵活,上市后成了城市通勤族的抢手货。

君认为,关键是车企的取舍

现在新能源市场内卷,大家都在比 “空间”“气场”,没人愿意冒风险做 “窄车”,怕被贴上 “低端” 标签。

但实际上,有不少消费者宁愿牺牲一点后排空间,换一个好停车、好操控的车型,这部分需求成了市场空白。

就拿 BBA 来说,它们的新能源车虽然也在加宽,但多数控制在 1.95 米以内,比如宝马 i3 车宽 1.902 米,奔驰 EQE 1.92 米,既兼顾了豪华感,又没突破实用的底线。

这背后,是对消费需求更精准的把握 :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 “傻宽”。

新能源车,为何非要造2米宽?答案很现实-有驾

最后总结

新能源车越做越宽,说到底是技术妥协、消费误区和基建滞后凑到了一块。

车企为了短期销量,盲目迎合 “大即好” 的心理;消费者买车时只看表面空间,忽略了日常使用的麻烦;城市规划又没跟上汽车尺寸的变化,矛盾自然越来越突出。

其实,好车不该用宽度定义,能在续航、空间、实用之间找到平衡,才是真本事。

希望车企能早点醒悟,别让 “宽体” 成了新能源车的减分项。

声明: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