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制造业的骄傲”到“资本的弃子”:日产如何沦为行业警示牌?

站在横滨港未来21区的码头边上,微凉的海风扑面而来,眼前这座银色大厦曾是日产汽车的全球总部,那年头可真是甭提了,它的出现,一度让整个日本汽车界扬眉吐气。在这里一抬头,就能看到大厦上方挂着的名字,那是当年日本制造业光辉的象征,承载着技术突破与市场辉煌。但现在却变了模样,今天挂在墙上的铭牌,既陌生又扎眼——现在的主人竟是中国台湾的敏实集团和美国私募基金KKR。

从“日本制造业的骄傲”到“资本的弃子”:日产如何沦为行业警示牌?-有驾

这幢楼,如今可不是单纯的资产发售那么简单。这是一场自降身价的交易,更像是日产传统帝国轰然坍塌的标志。那个报价970亿日元,用“骨折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而日产签了合同之后,也没有要搬家,还得在自己当年一砖一瓦造起来的楼里办公——甚至还得每个月交租。这不就是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么?租给人家,得来的739亿日元收益,顶多也就是让日产的财务窟窿稍微缓了口气。

可这样的窟窿未免太大了。2024财年,日产直接亏了6709亿日元,说白了就是一天“烧掉”了整整18亿日元,简直比烧豪车的钱还快。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不只是让股东脊背发凉,更搅动了日本整个制造业的神经。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日产当年曾风光过,轩逸甚至达到“每分钟卖一辆”的记录,可如今新能源车来了,直接就让这个故事划上了句号。你知道吗?2024年,轩逸销量居然只有69.6万辆,跟2021年的138万比起来,简直是断崖式下跌。

从“日本制造业的骄傲”到“资本的弃子”:日产如何沦为行业警示牌?-有驾

这个时期,中国新能源车的销售反而在飞快地上涨,从352万直接翻到了1286万。再看看日产自家的电动车业务,那可就糟心了,简直是被彻底拖在了后头。宁德时代早就能把电池成本压到50美元每千瓦时,日产还在75美元的技术泥坑里蹦跶。就别提九州的电池工厂了——刚开工就听说停产了,无从证实,但看着它那款ARIYA电动车单月销量才9台,属实是一场大败。

日产也不是没想过办法,社长伊万・埃斯皮诺萨喊着“Re:Nissan”的口号,要斩断那些老旧包袱。这么一看吧,全球裁员两万,停掉七家工厂,硬生生削掉5000亿日元的成本,动了刀子的日产,像极了一个背水一战的战士。但对不起,眼下这手术刀砍了半天也就能勉强堵上首年的大窟窿,后头的路没一个省心的。

从“日本制造业的骄傲”到“资本的弃子”:日产如何沦为行业警示牌?-有驾

你知道日产在墨西哥的西瓦克工厂曾经是多么“得劲儿”么?那个曾支撑北美市场的工厂如今已然沉寂下来,机器停止轰鸣,吞吐量急剧下降。日本本土的追浜生产线也宣布永久关闭,说句实话,这都是产能利用率太低的恶果,空空如也的分厂让每辆车的制造成本比丰田竟高出将近一半,还能咋整?

逆境之中,日产死死盯住了固态电池这个翻身的机会。要说电动车进入新时代,核心成本当然就是电池了。在电池这事上,高手宁德时代可不只是会压价格,它从锂矿挖掘到最后的回收都一条龙搞定,掌控了整个产业的话语权。相比之下,日产的优势不再,昔日引以为傲的精益生产,现在却被电动化的大趋势来了个降维打击。

从“日本制造业的骄傲”到“资本的弃子”:日产如何沦为行业警示牌?-有驾

消费者的选择也变了。中国的00后购车者里,只有区区3%的人还在想着日系车。再看看80后,日系品牌还是很吃香的,到了90后00后,就没落了。就拿日产曾经的爆款车型轩逸来说,开它的人平均年龄都是45岁,对比一下比亚迪海豹的车主,才31岁,典型的撞上了消费代际更迭的大栅栏。

你看这金额,卖楼换来的这点钱,18个月,可能就是它喘气的时限了。东风日产这几年接连推出一些节约成本的策略,甚至摸到要跟华为、Momenta合作的路,想在智能化上补课。固态电池算它最后的压注,好不容易摊出了N7出口计划吧,也想靠中国的供应链降成本挽救自己。

从“日本制造业的骄傲”到“资本的弃子”:日产如何沦为行业警示牌?-有驾

要说日产的命运,就像那些横滨总部展厅里的老照片,褪色之后的感觉像极了柯达胶卷的战争遗迹。过去它是汽车界的王者,现在却是这场葬礼的主角。葬礼之后,还有机会凤凰涅槃么?还是说,它只是资本棋局里,又一个待价而沽的标本?谁还说得准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